“此外,朱元璋為確保藍玉案成為鐵案,特意收集了藍玉案中上千人的口供,並編寫了一本名為《逆臣錄》的記錄。”
“在《逆臣錄》這本記錄中,幾乎包括了所有相關人員的口供,唯獨沒有藍玉的口供,這說明藍玉根本不承認自己有謀反行為。”
“此外,這些口供中有一些真是讓人不禁懷疑智商。”
“比如,某名叫張仁孫的村民,他明明只是個普通的染匠,但藍玉卻將兵器的採購任務交給了他,並承諾如果成功的話,會封他為大官。”
“還有一名名叫老蔣的漁民,聲稱藍玉特地約他一起謀反。”
“這個就有點可笑了,考慮到藍玉的身份和地位,他要是真有意謀反,又怎麼可能找來這些普通人來幫助自己呢?”
“說句不好聽的藍玉有那個謀反的資本嗎?”
“捕魚兒海之戰發生在洪武二十一年,而藍玉案則在洪武二十六年爆發,僅僅五年的時間,藍玉如何積累足夠的資本來進行謀反呢?”
“藍玉不死是不是就沒朱棣的事情了?”
“朱氏王朝天下歸心,藍玉拿什麼反?”
“朱棣造反的時候,各路軍隊認朱棣嘛?”
“這可是朱元璋的兒子造反,在道義上比藍玉高太多了。”
“建文帝對藩王太狠了,燕王之前的幾家基本是絕戶,所以很多人對燕王保持同情,因此中立,燕王的靖難旗號算是名正言順。”
“其實這事我還是很好奇的,怎麼就一場大案動輒誅殺上萬可能呢?”
“古代讀書人何其稀少?”
“藍玉案,殺公侯伯爵爺,都督,同知,僉事,都指揮,指揮,千戶這些不夠,得殺到百戶總旗連同家眷差不多超過一萬人了!”
“這份歷史讓人看得心驚膽寒,這是國防軍直接給幹到連長級別了?”
“按照這錦衣衛執行的案子,這人吧好像還不止上萬。”
“這個洪武26衛可真不是開玩笑的,特別是明初那會,你要是起事了另說,沒起事的這幫子底層上來的消化你那點人是分分鐘的事。”
“藍玉案還是殺的少的,畢竟已經是暮年了要不是朱標的么蛾子,朱元璋實際上已經殺夠了。”
“明初錦衣衛權力太大,涉及到欽案都不用怎麼過審,抓了過各堂就宰,有仇隨手就把仇給報了,牽扯事畢變廣,1萬人不算啥,但是你們就這麼不缺人嗎?”
李世民:人肯定是不缺的,幾千萬人的國家,怎麼能是區區幾萬人就能滅國的,只是這事做的不應該啊?你有個問題問得對,能進入朝廷的官員,學識肯定不一般,就算學子再多,也不是這麼殺的。
趙構:這朱元璋為何稱明君,這不就是暴君嗎?
為了自家的朱氏王朝,再加上牽連之廣竟然達到一萬五千人之多,朱元璋為了其一姓之私利致使血流成河殺戮千萬,充分證明其殘暴非人道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這種人成為統治者,必是獨斷專行罔顧國家人民之暴君,非國家黎民之幸,憑什麼被稱明君,還排第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