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38章大丈夫當如是 (2 / 2)

“只是,簡單粗暴地認為漢朝的開國皇帝是一個地痞流氓是不夠客觀的,他的“痞”,更像是一種不拘小節的作風。”

“當然,要成為“大丈夫”,光有人脈還不夠,還得掌握民心,這才是劉邦最高明之處。”

“劉邦沒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不可能會事先知曉秦朝一定會大亂,一開始也沒想過自己能登基當皇帝,他積累人脈,只是想做個“大丈夫”而已。”

“直到秦朝末期,始皇暴戾,頒佈嚴苛律法,發起大型徭役,徵收壯丁修築長城,老百姓們苦不堪言,社會矛盾劇烈。”

“在沛縣的劉邦這才意識到有機會興兵起事,就算做不成皇帝,能封侯拜相也算得上是大丈夫了。”

“一次,他受命押送徒役去驪山服刑,徒役深知一旦到達驪山,過的絕對是生不如死的苦日子,好多人都在半路上冒著殺頭的風險逃走。”

“劉邦管不過來,明白自己讓人逃跑,到達驪山必定要遭難,乾脆一不做二不休,釋放所有囚犯,直言自己也要逃命去也,當下就有十多個壯士深受感動,願意追隨。”

“劉邦帶著這些人藏匿到山中,躲避秦朝追捕,由呂氏等人暗中相助渡過難關。”

“在這期間,民間突然發生了很多關於劉邦的古怪傳說,有上次劉秀所說的“劉邦夜醉斬白蛇”、還有“赤帝子”、“雲氣盤旋”等稀奇傳說。”

“劉邦從釋放囚犯的那一刻起,就已經走上起兵造反的道路,加上他過往結交人脈的事蹟,可以推測出他早有起事之意,這所謂的傳說,應該是他與夫人呂氏為造勢而散佈。”

“反正我是不信,這些邪乎的事情,哪有這麼巧!”

“那按照我說的,這是為了造勢,這就不得不承認,劉邦確實高明瞭。”

“他在沛縣當地本就有諸多人脈,如今這些傳說散播開來,又使得劉邦的威望大為提升,深得民心。”

“他又擺出一副仁義姿態,引得沛縣附近的年輕子弟前來投靠,勢力擴張到幾百人,成為了日後起事的基礎。”

“公元前209年,陳勝聯合吳廣,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大澤鄉起義反抗秦朝暴政。”

““這一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很快攻下了陳郡,建立了“張楚”政權。”

“陳勝起義後,劉邦想要響應,他帶兵回沛縣時,縣令懼怕他的勢力不敢開城門,劉邦略施小計,將一封信射入城中,鼓動人們殺掉平時就不知體恤百姓的縣令。”

“城中蕭何、曹參亦是配合,最終百姓合力殺掉縣令,迎接劉邦入城,推舉為沛縣縣令,故劉邦亦有“沛公”一稱,他自稱赤帝子,在周圍一帶招募兵勇擴軍。”

“劉邦順從民意,豎起大旗,宣佈起兵反秦,並派樊噲、蕭何、曹參等人分頭招兵買馬,隊伍很快發展到幾千人,這一年,劉邦48歲。”

“起義早期,劉邦帶領曹參、蕭何、樊噲等人在豐邑、沛縣間作戰,勢力擴充到三千人左右,期間偶遇張良,一見如故,張良投到其麾下。”

“劉邦沒有什麼大本事,但知人善用,懂得聽取意見,這恰恰是許多謀士都渴望的“明主”特徵,因為只有這樣的人才會聽取謀士的意見,讓謀士有一展才華的機會。”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