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年,率先起義的陳勝被秦將章邯擊敗,陳勝被自己人害死。”
“劉邦意識到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使是走到末路的秦王朝,也萬萬不是他一人能抗衡的。”
“他聽說與秦朝有深仇大恨的楚國貴族後裔項梁、項羽實力雄厚,在薛縣駐紮,便過去投靠,項梁給他增兵五千,他追隨項梁,擁立楚懷王,收復被秦軍佔領的大量魏國土地。”
“為了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劉邦投奔了項梁,由於他為人忠厚、禮賢下士、愛兵如子,楚懷王安排他攻取關中。”
“公元前208年,項梁在定陶與秦將章邯一戰,項梁戰死,章邯轉而進攻趙國。”
“此時劉項大軍名義上是由楚懷王主事,趙王便向楚懷王求助。”
“楚懷王決定分西、北兩路進攻,西路軍由劉邦帶領,攻咸陽方向,北路軍由項羽帶領,往趙國方向攻章邯、救趙王,並約定誰先入主關中,誰就是關中王。”
“當時項梁戰死,秦軍正是士氣高漲的時候,誰都不看好西征軍。”
“劉邦多年來積累的人脈和仁義名聲在這時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西進過程中,高陽名士酈食其仰慕劉邦仁厚之名,主動投靠,就連酈食其的弟弟酈商都帶著四千多人一起加入,劉邦兵力大漲。”
“後再遇張良,沿途諸多反抗秦軍的義士部隊紛紛投靠,劉邦無論是兵力還是軍隊士氣都為之大漲,竟領先各路諸侯一步到達霸上,秦王子嬰得知後手捧玉璽,主動投降,秦朝就此滅亡。”
“劉邦隨即廢除秦朝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封存府庫,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後被項羽封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區及漢中一帶。”
“在這個過程中,劉邦與項羽結交,兩人年齡相差很大,但劉邦有長者之風,善與人相處,生性兇猛、易怒的項羽竟然與他很合得來,兩人甚至成為結拜兄弟。”
“那時,項羽還不知道,這人是他的命中剋星。”
“論能力,堂堂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帶兵打仗威名遠揚,日後覆滅秦朝,一統天下的人除了他還有誰?他怎麼可能會認為,當時已經人到中年的劉邦會是他的對手?”
“但項羽卻不懂,一個人的能耐分為很多種,不一定非要勇武過人才能成為王者,相反,以勇武稱王反而是下下策。”
“劉邦沒有什麼實在的本事,偏偏就是懂得用人,還經常聽取他人意見,這種獨到的人格魅力,讓許多人才趨之若鶩,如張良,韓信,蕭何,樊噲,酈食其,夏侯嬰……”
“這些人追隨劉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看中劉邦的人格魅力。”
“比如那酈食其,劉邦向來討厭文縐縐的儒生,與酈食其初會時顯得很不禮貌,被酈食其批評一番,劉邦當場就改變態度,奉為上賓。”
“還有韓信,投到劉邦麾下時,因為沒有機會施展才能,不受重視,蕭何便多次在劉邦面前力薦,使得劉邦改變主意,戒齋沐浴,舉辦隆重儀式,親拜韓信為大將。”
“要知道,當時劉邦已經是漢中王,而韓信只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角色,劉邦能屈尊降貴,拜其為大將,使得韓信感激不已,盡心輔佐,成為日後打敗項羽的得力干將之一。”
“諷刺的是,韓信最先投靠的人其實是項羽,結果項羽沒把他放在眼裡,白白放跑一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