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建文帝說白了也是個書呆子,最後從朱元璋的角度來分析一下靖難之役雙方,朱棣各方面都比建文帝適合。”
“從家的方面來說建文帝,削藩摒棄宗室,這肯定是違背朱元璋意願的,試問誰人建立功業不想福澤子孫後代?”
“從國的方面來說建文帝,朱元璋取消丞相一職那可是下了大手筆的,為的就是鞏固皇權,建文帝剛繼位就成了文官集團的傀儡,這很顯然不是強勢的朱元璋所願看到的。”
“再來看勝利一方的燕王,即保證了宗室的利益,也進一步加強了皇權。”
“為了加強皇權朱棣恢復了錦衣衛,設立了東廠。”
朱元璋:錦衣衛?
“對,朱棣把錦衣衛恢復了,兩者都是因為政治需要恢復的。”
嬴政:這錦衣衛是什麼侍衛?
“原本的錦衣衛是皇帝的二十六親衛之一,主管的是皇帝的保衛工作以及文武百官的上朝禮儀,後面改成特殊機構了。”
“如果朱標活著,或許不用考慮錦衣衛的問題,主要在於朱標早逝,朱允炆軟弱無知,這種情況下,朱元璋如果不設立錦衣衛,朱棣都壓不住。”
“朱允炆與朱標不同,朱標出生於至正十五年,早在朱元璋開國期間就已經跟隨在朱元璋的身邊,經歷過開國的那一段腥風血雨。”
“而他的老師更是明朝開國第一大儒宋濂,明朝開國第一文臣李善長,明朝開國第一武將徐達。”
“在這種環境里長大的朱標,朱元璋將江山交給他,沒有任何的憂慮,但朱允炆則不一樣。”
“朱允炆軟弱到什麼地步呢?”
“朱允炆出生於洪武十年,此時的明朝已經開國,他接受的教育也與其他歷朝歷代皇子接受的教育一樣,是傳統的儒家教育。”
“而他生活的環境,無非就是皇宮,這也就導致朱允炆生性軟弱無知。”
“朱棣拍他的肩膀,他都不敢有任何的反抗舉動。”
“要知道,朱棣雖然身為他的叔叔,但是皇室可不講這一套,畢竟皇室要講這一套的話,每一任新皇帝豈不是都有一大堆要尊敬的人。”
“因為他的爺爺、父親都是皇帝,妻妾成群,輩分在他之上的肯定不少,這皇帝,他該怎麼當?”
“要知道,當年還是太子的漢景帝與吳王的世子劉賢下棋時,只是因為與劉賢爆發爭執,當即抄起棋盤,往著劉賢的腦袋就是一擊,要了劉賢的命,我堂堂的太子,豈是你一個世子能夠挑釁的?”
“就算當時的朱允炆一巴掌扇在朱棣的臉上,他也是對的那一方,但是他卻不敢。”
“軟弱也就算了,他還無知,從削藩上面就可以看得出來。”
“其實如果他有先見之明的話,靖難之役根本不可能發生,因為新君繼位,藩王肯定要見一面新君的,如果他在此時將朱棣拿下,也就不會有後來的靖難之役。”
“要知道,從一開始,朱棣就是他唯一的重點關注物件,因為眾多藩王只有朱棣一個人挑釁過他,而且朱棣還有造反的資本。”
“明朝的藩王大部分都在內地,而朱元璋將藩王分封到各地的目地,是為了防止蒙古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