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29章庸君建文帝 (1 / 2)

“漢武帝是朱標早逝了,而為什麼立了朱允炆為皇帝呢,應該說朱元璋想的有點太多了。”

“建文帝首先是隔代繼承皇位,年紀輕,沒有政治經驗,然後從他在位4年的表現來看,其人的智商和情商似乎都不高,這以屬先天不足。”

“再者,其本人雖然能力差但是心高,也就是說志大才疏,他祖父年號洪武,他自己年號建文,可想而知其本人很想有一番作為的,奈何志大才疏。”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

“在此期間,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為朱棣又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諮詢的時候,大臣劉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麼將皇二、三子立於何地?”

“當時朱元璋已經分封了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別被封為了秦、晉、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邊境重鎮,而且手握重兵,一旦由於爭儲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

“因此朱元璋只得將朱標的次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明太祖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年號為建文。”

“從年號上不難看出,一個建文,一個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願立皇太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親一樣,過於柔弱,過於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太嚴重,恐怕日後駕御不住眾臣。”

“朱允炆即位之後,重用黃子澄、齊泰、方孝儒等文人,一反明太祖的做法,推行了一系列新政。”

“首先是重德省刑,銳意文治,崇尚禮教。以致刑部的囚犯比往年減少了三分之二。”

“同時又選派廷臣二十四人為採訪使,分巡天下,觀風俗,燭幽隱,興辦利民之事。”

“其次是均免賦役,減免歷年逋租和天下荒田租稅。”

“針對江浙賦役過重的情況,建文帝特下詔“江浙賦獨重,宜悉與減免,畝不得過一斗。”

“對於佛道勢力多佔良田的情況加以限制,在朝廷內,建文帝對宦官管教甚嚴,同時又詔諭地方官,一旦發現宦官奉使橫暴,虐害士民即擒送京師,加以嚴懲。”

“這也引起了不法宦官的怨恨,在日後靖難之役中或投靠燕王朱棣,或是做為內應。”

“建文帝在官吏方面也進行了改革,重新更定官制,大力精簡機構,革除冗員。”

“在建文帝在位的四年間,撤消了九個州,三十九個縣以及一大批冗官冗吏和稅務機構,增加了中央財政收入,減輕了人民的負擔。”

“可以說建文帝的一系列措施,充分體現了他以仁義禮樂化民的治國思想,改革了洪武時期的不少弊政,給社會帶來了一陣清風。為無論是百姓,還是官吏都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緩和了社會矛盾,對社會的安定產生了積極作用,一時政通人和,所以後人有“四年寬政解嚴霜”之譽。”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