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這不是執政的挺好的嗎?怎麼能稱為庸君呢!
劉邦:老朱啊!你可真是疼你這孫子,一點問題就沒看出來?
“哈哈,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濾鏡有點深。”
“首先說用人方面,方孝孺,齊泰,黃子澄,這三位典型的徒有虛名,方孝孺名氣最大,而這位仁兄竟然要恢復井田制,眾所周知在生產力較低的西周中期井田制就已經進行不下去了。”
“而方孝孺在將近兩千多年後要恢復井田制,可想而知其人能力如何,天下讀書人的種子?典型的書呆子發言。”
“就算假設沒有靖難,建文帝也並不能把國家治理好,而且還會受制於文官集團,建文帝一定會早早的失去對國家的掌控。”
“要知道當時朱棣到了萬曆皇帝時仍然掌控著整個帝國,雖然此時皇權勢弱但仍處於一種微妙的平衡之中,建文帝一代有可能就被文官集團視為傀儡這不是啥好兆頭吧!”
“後面將會發生什麼根據歷史經驗推測,建文帝的表現不太會比朱棣更好。”
“靖難之役的本質是代表功臣和宗室利益的燕王取代了被文官掌控的建文帝。”
“建文帝本人作為朱標的一代皇帝,就被文官玩弄於股掌而不自知,這和朱棣當皇帝的表現簡直天壤之別。”
“還有削潘這事,建文帝剛即位時,此時功臣都圍繞著建文帝同屬一個利益集體,而文官這邊卻慫恿建文帝削藩,藉此取代功臣掌控國家以及軍隊,而建文帝志大才疏不知其中原由,直接將功臣和全體宗室給得罪了,這才有了後來靖難之役的成功。”
“這和朱棣當皇帝,執政能力可是天差地別啊,就如李世民剛當皇帝的時候,那世家是能消的嗎?還不是等慢慢掌控權利,慢慢的一個個的對他們家族下手。”
“還有一點,建文帝削潘這是也想把朱棣削了啊,人家朱棣當燕王的時候可就戰場殺敵了,都說朱棣對建文帝的人殘暴,可建文帝不也是想要朱棣的命嗎?這些大臣也是參與其中的。”
“這建文帝的文臣打的也是一手好主意啊,讓功臣們去打燕王,回來在給個甜棗,這不就是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嗎?誰也不是傻子,這時候這些上戰場的將軍,可不一定賣力為國征戰了。”
“這不就是把功臣和宗世送給對方了嗎?”
“靖難之役4年中,燕王奪取的實際掌控的地盤少的可憐,最後朝廷軍方面演不下去了,直接跟朱棣攤牌了,您別一城一地的打了,您直搗南京吧,那邊等著給您開城門的人都等不急了。”
“要不說這些文臣就是一群書呆子,不先打燕王,讓他成長起來,征戰的時候,地盤打的太少,居然一點都不思考下。”
“這“靖江之役”發生的一點都不意外,誰讓你不把對方放在眼裡,還把兩個大集團往人家身上送,機會給朱棣了,人家能不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