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打仗,有名的就是平安南,五次征戰蒙古!”
“永樂元年,安南國王遣使入貢,使者稱原安南國王已死且無後人,現任國王為老國王外孫,被眾人推舉,暫理國事,於是朱棣下詔冊封。”
“永樂二年,原安南國王的舊臣裴伯耆逃到明朝,向朱棣稟報安南國內黎氏篡位的情況,不久後,原國王的弟弟陳天平也逃到BJ。”
“永樂四年,朱棣派五千人馬護送陳天平回安南,誰知竟被安南國王安排伏兵將陳天平殺害,並且將護送他的大明將士也一起殺害。”
“朱棣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朱棣的一生,都是他玩陰謀害人,這次老奸巨猾的他居然中了別人的圈套。”
“永樂四年七月,朱棣任命朱能為統帥,發兵80萬討伐安南,朱能在途中病逝,由張輔接管大軍。”
“明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平定了安南,之後朱棣下詔尋找陳氏子孫,無奈陳氏已經絕後,於是朱棣下詔將安南改為交趾,併入大明版圖,設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及都指揮使司進行管理。”
“另一個戰爭讓朱棣被稱為“馬背上的皇帝”,他一生都是在政戰。”
“永樂初,蒙古已經分裂為瓦刺、韃靼和兀良哈三部。”
“韃靼實力較強,其可汗為本雅失裡,實際掌權者太師阿魯臺雄心勃勃,企圖重新統一蒙古與抗衡大明。”
“永樂七年二月,朱棣派使者前往韃靼要求通好卻被拒絕,使者也被殺。”
“朱棣得知訊息後十分震怒,當年七月,他發兵十萬,以丘福為主將討伐韃靼,由於丘福輕敵冒進,明軍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朱棣決定御駕親征,永樂八年二月,朱棣率領50萬大軍出征,五月十三日,朱棣與本雅失裡在翰難河相遇,朱棣親自上陣,打得本雅失裡帶著7騎人馬落荒而逃。”
“六月初九,朱棣在飛雲壑與阿魯臺軍相遇,阿魯臺在戰爭中墜馬後逃逸,明軍重創韃靼,由於斷糧朱棣下詔班師。之後韃靼嚮明朝稱臣。”
“韃靼衰弱後,瓦刺部趁機崛起,威脅到大明邊境。”
“永樂十二年三月,朱棣率領30萬大軍第二次親征蒙古。大軍在忽蘭忽失溫與瓦刺軍相遇,朱棣給瓦刺軍上了一堂生動的軍事課,重創瓦刺。第二年,瓦刺嚮明朝貢馬謝罪。”
“之後韃靼部經過數年的恢復,重新強大,於是他們背叛明朝,重新與大明為敵。”
“於是朱棣在永樂二十年、二十一年和二十二年又進行了三次北征,但是由於韃靼的阿魯臺採取避而不戰的策略,朱棣這三次北征沒有達成軍事目標。”
“五徵蒙古雖然鞏固了邊疆,但是也導致國庫空虛,朱棣每次都帶領幾十萬大軍出征,耗費無數的錢糧。”
“看到朱棣所完成的這些功業,可以稱的上一代雄主,對於他的過呢,差不多是來位不正,太過殘暴。”
朱元璋:老四,你說你,武力方面也可以啊,怎麼就打不下這個蒙古。
趙匡胤:這異族當皇帝,始終是個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