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13章書呆子作風 (2 / 2)

“彼時的王莽被封為新都侯,並任騎都尉、光祿大夫,最終還當上了皇帝的侍衛近臣,這便是王莽出現在西漢政治舞臺的開始。”

“事實上,這時候的王莽即便是身居高位,卻依舊儉樸清廉,更是散盡家財,只為接濟貧苦百姓,絲毫沒有野心家身上的特點,這和那傳說真的看不出一點關係。”

“公元前8年,大司馬王根病重後,將近四十歲的王莽登上了朝中大司馬的高位,開始權傾中外,也逐漸露出了他的野心。”

“王莽確實不同一般謀朝篡位的人,他沒有狠辣,或者禍亂朝野的名聲,有的反而是孝悌之名,德行之名,他的登位最初實則是眾望所歸的。”

“王莽的品德之高從幾個方面都能看得出來,如孝養母親、贍養寡嫂,撫育侄子,且對人謙恭有禮。”

“在權傾中外的時候,他依舊秉公廉潔,且兼濟窮苦百姓。”

“如此高潔品德,自然是在朝野上下,民間百姓之中都是口碑甚好的。”

“甚至在王莽還沒有謀朝篡位的時候,不少人都將其視為周公在世,聖人一般的存在。”

“事實上王莽所做都是為了野心。”

“因為在西漢腐敗、社會動盪的時候,王莽瞭解了自己的機會即將到來,於是他召集了一批同道之士,一舉推翻漢朝,建立起了新朝。”

“能夠如此迅速的揭竿而起,如何是沒有一點謀劃的?怎麼可能說他沒有野心?這答案就是否定!”

“王莽歷來在百姓的名聲中都是聖人,仁慈,民心自然是不愁的。”

“王莽確實也能夠充分把握人心,他利用的便是百姓的心理,在得到擁護之後,他依舊能夠順從民意。”

“王莽同樣推行儒家的學說,“以人為本”,救濟百姓,如此一來,其皇位自然牢固。”

“只不過王莽終究過於理想主義,積弊甚久的社會問題如何能在一朝一夕中解決,最終不過十幾年,便走上了覆滅之路。”

“僅僅15年就把自己打下的天下敗了。”

“西漢末期的社會矛盾主要有二,一是大量土地被地主豪強所兼併,二是大量失去土地的農民淪為豪強的奴隸。”

“這些問題自漢武帝以來日趨嚴重,王莽之所以能建立新朝,就是因為人們對漢王朝統治已喪失信心,老百姓希望王莽能解決這些難題。”

“王莽早已意識到問題之嚴重,即位後立即推行“王田”和“私屬”兩項新政。”

““王田”規定天下田地皆歸朝廷所有,不允許私人買賣。”

““私屬”規定宮外奴婢不得買賣,這項新政的初衷是想停止農民變成奴隸的趨勢,從而制止土地兼併和奴隸的買賣。”

“王莽為了減少富人財富,消除兩極分化,在公元10年開始改革幣制。”

“他廢除五銖錢,推行六類二十八種貨幣,與王田、私屬兩項新政一樣,這場貨幣改革顯示了王莽的書呆子作風,揭示了他根本不會治國。”

&nbsp本章完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