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北宋在與北方異族的戰鬥中敗績累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幽州這塊屏障失守。”
“周世宗意識到了幽州的戰略地位,所以,他在打算北伐後將奪取幽州作為首要任務,事實證明,柴榮的決策是正確的。”
“在經過周密的準備後,柴榮知道到契丹的貴族階層矛盾激化,藉此良機排程了中原大半的兵力進攻幽州,打算一鼓作氣討伐燕雲十六州,解決北方異族在中原邊境上的最後領土,一統中原。”
“顯德六年,柴榮再次御駕親征,以風雷之勢僅用一天時間就打下了寧州,又用了二十六天奪取兩處重要的關隘,緊接著半個月內拿下了莫州,又半個月奪取了瀛州。”
“短短四十幾天的時間,柴榮的大軍就已將關南全部中原失地收入囊中,北伐軍士氣高漲。”
“但是,正當柴榮希望乘勝追擊對契丹人進行進一步討伐時,突然染上了怪病,不得不率軍返回都城,在回到皇宮後不久便不治身亡。”
“柴榮六年時間裡一直在征戰討伐,不僅是自己國家疆土日漸遼闊,也對各方勢力進行威懾,讓他們實實在在的見識到了後周的強大!”
“趙匡胤的差點一統中原,是在柴榮打下的天下基礎上完成的,柴榮可謂是功不可沒。”
“在位六年,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征伐之術卓越的同時,對於國政也是得心應手,銳意變革,加強經濟教育發展,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明君的要求,他的功績可以這樣形容,如果不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宋王朝了。”
“柴榮在歷史上並不像唐宗宋祖那樣極負盛名,但是在那個割據混戰的時代,這樣一位文治武功為一體的君主真的可以算是天選之子了。”
“說他是一位一代雄主,也毫不為過!”
李世民:我認同,這位確實值得一代雄主的誇讚,亂世中能做到這一步,我只能說很強,就如張姑娘所說,如若不是英年早逝,這大宋也不一定能出現。
朱元璋:倘若柴榮能夠多活幾年,恐怕遼、金、元三朝根本無法在中原落腳!這差點一統的天下,到底是誰的功,還真不好說!
朱棣:可以說,周世宗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還有這快中原一統的天下,趙匡胤你這功勞佔的可是名副其實啊!
要不是你和柴榮意見相左,那遼國都不能成你們心腹大患,這事你承不承認?
趙匡胤:我的錯,如果當時的我能在一統路線上的選擇與柴榮一樣,就不會先攻打南唐,使契丹得以休養生息,最終,讓遼國也就成了大宋政權的心頭大患。
“可以說,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一統,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一統之勢已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