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榮:趙匡胤,我柴榮對你不薄啊!其實我也想到了,如果我真的重病,我沒有別的選擇,那兩位我更信不著,選你或許有一線生機,我也知道,孤兒寡母,這後周很難在穩定,真是老天不公!
馬皇后:對,老天不公!對於你這位皇帝,我一個女人都覺得惋惜。
秦始皇:“出師未捷”是英雄豪傑最悲劇的落幕,這是你柴榮的憾事吧!
王夫之:柴榮的謀略足以一統天下並且造就漢唐盛世,若是柴榮能夠多活幾年,以他的戰略和思想包袱,早已把遼人趕回北方貧瘠之地。
朱棣:我挺佩服他的,國庫能夠支撐連年征戰,柴榮除了出色的戰略思想外,他對治國也有一套自己的思路,這一點我比不上他。
“有了柴榮打下的良好基礎,趙匡胤模仿柴榮的舉措繼續著自己的一統事業,輕而易舉的吞併了其他政權。”
“趙匡胤建立北宋後,開始著手鞏固政權,他加強中央集權,改革軍制,平定叛亂,拿下荊湖,打敗後蜀,平定江南地區,重新恢復華夏的統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二百多年的混亂局面。”
“除此之外,趙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是從孤兒寡母的手中奪來,他也害怕再次發生這種事,江山易主,於是重文輕武,宋朝因此被稱為“文人的天下”,並且著手加強中央集權,加強皇權,避免手下權力過重以威脅到自己的統治。”
“採取“收精兵、削實權、制錢谷”以及“杯酒釋兵權”的方法,將地方的財、權收到中央。”
“封建王朝發展到宋朝時期,中央集權得到進一步加強,但也留下了“積貧積弱”的隱患。”
“總而言之,趙匡胤建立大宋,柴榮成就趙匡胤,趙匡胤成就大宋。”
“趙匡胤上位後的改革不少,最大的貢獻就是一統分割的局面,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還有國家的繁榮。”
“在幾千年的歷史上漢被稱為強漢,唐被稱為盛唐,但事實上無論漢或唐其富有程度都無法和宋朝相比,“重文輕武”雖然有弊端,但百姓考慮不到,他們只知道天下太平,他們能吃飽飯就好,這一方面趙匡胤在位期間就做的不錯。”
“自“安史之亂”以後,是最穩定的社會環境,讓宋朝的管理成本較低,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在後周時代已得到了基本的平復。”
“從“安史之亂”後五代十國時期,將近200年是在戰亂中過來的,這時的人心都是求穩定,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將大宋變成了文治天下。”
“經過“杯酒釋兵權”,大宋實現了文治天下的目標,皇權得到擴張,但文官士大夫與皇帝分權治理國家是一大進步,對內安撫百姓,由於國內環境和平,百姓對社會權力的要求較低,只求不兵慌馬亂既可。”
“提倡儒家思想,重視教育,由於儒家思想禁錮個人的思想意識,這是他大力提倡儒崇治學治國根本原因。”
“宋代理論治國方略中,未控制大地主計程車地兼併問題,讓許多的失地農民,破產農民踴入了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