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柴榮選擇趙匡胤來輔佐幼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永德與李重進的政治鬥爭。”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的外甥,而郭威又是柴榮的養父,可以說張永德與李重進都算是柴榮的半個本家人。”
“柴榮本來對兩人十分信任,他們都是軍中的一把手,可是張永德與李重進不和,兩人經常在柴榮面前檢舉對方,這讓柴榮很是不喜。”
“顯德五年,柴榮率軍北伐,他在行軍路上得到一個口袋,裡面裝著一塊木板,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而當時張永德正好任殿前都點檢。”
“此事讓柴榮憂心忡忡,他擔心木板上的話成真,而好巧不巧,柴榮在此時患上重病。”
“柴榮很擔心自己死後張永德真的造反,於是他回京以後立刻革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
“許多人都說這塊木板是趙匡胤讓人寫的,但當時趙匡胤在軍中的影響力並沒有李重進、張永德等人大,與趙匡胤相比,李重進更有可能是這件事的主謀。”
“當然不管這塊木板是誰寫的,趙匡胤都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畢竟如果不是柴榮正好病危,他可能不會將這句話當真。”
“可是柴榮終究是病了,一代雄主最終英年早逝,他擔心幼主被奪權,於是選擇破格提拔自己信任的趙匡胤,但最終奪去柴家天下的,正是趙匡胤。”
“柴榮在位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年,但是在這六年之中,柴榮不僅只是征戰,對國內的發展也是非常用心。”
“在政治上,柴榮整頓吏治,對於貪官汙吏重加責罰,在酷刑之下,後周的官吏風氣逐漸清明,不過,柴榮到了後期覺得自己用刑過度,苛政太甚,開始逐漸放寬,並體恤百姓疾苦。”
“公元954年,柴榮任命範質等三人為相,不顧朝臣反對,破例將科舉落榜的魏仁浦任命為樞密使。”
“公元957年,柴榮在制定科舉科目的時候,詔令天下,科考不限制資歷,任何人都可以應徵考試。”
“柴榮在執政期間,虛心納諫,他要求群臣要積極上書奏事,以人為鏡在柴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公元955年,柴榮詳細規定了逃戶迴歸的年限,促使逃走的農戶儘快返回荒棄的田地開墾種田,大大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田地的利用。”
“公元958年,柴榮取消曲阜孔氏的優待免稅,一律按照平民規格納稅淮南之戰結束以後,柴榮下令淮南各軍解甲歸田,發展農業。”
“榮在位期間還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以及教育,他的一系列的為政舉措使後周的國力日益增強,逐漸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柴榮登基第二年,先後三次親征淮南,耗時三年,佔據了大部分淮南地區。”
“與此同時,柴榮趁著後蜀勢力逐漸衰落,分兵討伐後蜀,歷時半年將後蜀打得龜縮到興州南方不敢出頭,使後周西方防務更加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