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74章貪財管仲 (1 / 2)

“在管仲的改革下,齊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不斷發展,幾千年之後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軍事實力,遠非其它諸侯國能夠相比的,此事齊桓公便開始了自己的稱霸事業。”

“管仲的變法促進了齊國的經濟繁榮和政治穩定,讓齊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也為種花國的統一和強盛奠定了基礎。”

“相比於“強權”之下的霸業,齊桓公的稱霸事業更偏向於外交化,即利用外交手段和軍事壓力讓各大諸侯承認自己“諸侯長”的身份,可以代天子討伐不敬之人。”

“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各大諸侯國不得不聽從齊桓公的號令,開始停止戰爭與兵戈,一致對外抵禦戎狄,這也就是管仲所說的“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從某個角度來說,混亂的春秋時期華夏文明能夠完整地儲存下來,不被戎狄、南蠻之人所迫害,離不開管仲的這一次變法,所以他又被稱之為“華夏文明的保護者”。”

“總的來說,管仲開創了我國曆史上很多個“第一”,後期歷朝歷代的變法基本都是以他為藍本。”

“我們都知道,每一次變法都會觸動舊貴族的利益,而每一個變法之人的下場都不會怎麼好,然而,管仲卻是一個例外,因為他的變法很多都具備一定的“懷柔性”。”

“比如,商鞅對於土地的改革採取的辦法是強行從地主手裡收回土地,管仲採取的辦法則是與貴族進行協商,雙方達到了一種利益的平衡,使得齊國的變法既沒有血腥,也沒有政治動盪。”

“這樣懷柔的手段使得管仲能夠得以善終,公元前645年病逝,結束了自己傳奇的一生,但他的榮耀與輝煌卻名留青史,至今都被人所稱頌。”

“夏商周雖然承載著我國曆史發展的痕跡,但文明真正迎來蛻變的一次則是在春秋之時,而管仲的變法為之提供了穩定積極的土壤,孔子、孟子和老子皆被稱為聖人,而管仲則被後人稱為“聖人之師”。”

“短短的四個字概括了他的歷史地位與貢獻,相反的在戰場上卻是另一種形式,為什麼大家稱他為窩囊廢呢?”

“這就得講一下管仲的黑歷史了,管仲沒當丞相之前他就是個一堆缺點的傢伙,貪財,膽小,怕死,小心眼等,都是些市井小人的特點,管仲是不幸的,但同時他也是幸運的。”

“說他不幸,是因為他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從他記事兒那天起,他就與自己的母親相依為命,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用在管仲身上一點也不為過年幼的小管仲就開始幫助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

“說他幸運,是因為他有一位知己,這位知己後來曾經多次對他施予巨大的恩惠——家中沒錢了,他會私下給以饋贈,自己犯錯了,他會設身處地的為自己著想,甚至有一次,自己即將成為刀下鬼的時候,他又費盡心機去勸說君王,才在刀下撿回了自己的一條小命。”

“或許很多人已經猜想到了——沒錯,他這位知己就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鮑叔牙!”

“說來也巧,管仲和鮑叔牙是老鄉,都是齊國潁上人士。”

“雖說是老鄉,但兩人的相識和相知卻是在即將成年的時候。”

“因為鮑叔牙的父親鮑敬叔在齊國朝廷擔任要職,而他的封地卻在鮑邑,故而鮑叔牙小時候是在鮑邑度過。”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