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53章夷陵之戰 (2 / 2)

“劉備見大勢已去,於是逃往夷陵西北的馬鞍山,兩極反轉,陸遜命人四面圍攻,蜀軍潰不成軍,被滅了上萬兵馬,大部分都傷亡逃竄,軍用物資損失殆盡。”

“劉備趁著夜色突圍而出,蜀軍將領傅肜率領部眾為劉備斷後,傅肜寡不敵眾,最後力戰而亡。”

“劉備逃亡途中,差點又就被孫桓所擒,最終逾山越險,逃入了永安城。當時,鎮北將軍黃權在劉備敗退後,被吳軍切斷了退路,迫不得已之下,黃權恥於投降東吳,於是便投靠了曹魏。”

“與此同時,馬氏五常中最為出色的馬良,也被吳將步騭截擊而死。”

“我知道有些人都不知道我說的這些人物,這些人就像各朝的出色將軍一樣,我也是向世人表達當時夷陵之戰的慘烈。”

“當時的蜀漢至少有二十多名出色的將領參戰,其中,有七人奮戰而死,如傅肜、沙摩柯、馮習、張南等人。另外,有五位大將歸降了敵方。其中黃權、史郃、龐林三人加入了曹魏陣營,而杜路、劉寧兩人則是投降了東吳,還有一位大將陳式蹤跡全無,生死不明。”

“拋開數萬兵士不說,單是這份名單,就足以令蜀漢遭至重創,況且,此戰過後劉備一命嗚呼,這對於依靠劉備之名建立的蜀漢政權,也是一種致命打擊。”

“一時間蜀國內憂外患,蜀漢政權搖搖欲墜。”

“而後,劉禪繼位,但是國家的軍政大權基本掌握在了諸葛亮手中,諸葛亮本意是好的,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北伐成功,復興漢室,統一中原,結束戰亂!”

“也得虧蜀國有一位丞相諸葛亮,饒是如此,諸葛亮也是花費了數年時間以及心血,才穩住了局面,並且將國力提升到了,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223年劉備病逝,白帝城託孤,傳給劉禪和諸葛亮的蜀漢,是一個滿目瘡痍的攤子。”

“從領土來說,蜀漢只剩下益州,地狹人少,蜀吳魏三家土地差不多是7:2:1,蜀漢不但墊底,簡直是慘不忍睹,劉備帶領入川的部隊,又被陸遜給滅了不少,皇帝年幼,朝廷上的波瀾也難以避免。”

“而所有的希望卻壓在了諸葛亮的身上。”

“如果要想保住蜀漢,至少得解決一個問題,劉禪剛登基內憂問題,不是那麼好解決的。”

“諸葛亮深知孫吳聯盟的重要性,它是蜀漢的立國之本,所以雖然東吳首先背叛盟約,陰謀奪佔了荊州,但是北方的曹魏政權虎視眈眈,始終是蜀漢的最大威脅,因此諸葛亮忍辱負重,力排眾議派重臣出使東吳,孫權也樂見其成,於是雙方重建了孫劉聯盟。”

“外患算是平穩了,可是諸葛亮也清楚這不是一個長期的聯盟,在此期間他必須恢復蜀國的兵力。”

“可是劉備舉全國之力進行的夷陵之戰是一場國力的大比拼,失敗後蜀國的人才和精銳軍隊幾乎損失殆盡。,諸葛亮接管政權後手中已經無兵可呼叫。”

“所以諸葛亮用各種政策和手段鼓勵人民踴躍當兵,用了二年多的時間操練士兵,養精蓄銳,最後收復南中,渡過瀘水,七擒孟獲,南蠻歸心,成功穩定了蜀國的大後方。”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