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上,諸葛亮鼓勵農民開荒種植穀物,很快使蜀國倉廩豐盈,軍糧充實。”
“商業上,諸葛亮大力提倡發展蜀錦,蜀錦是蜀地特有的產業,歷史悠久,價格昂貴仍然供不應求,諸葛亮專門設立“錦官”管理織錦產業,蜀錦為蜀國帶來了滾滾財源,為後來的北伐提供了強大的財力支撐。”
“看到這些功勳,面對夷陵之戰後蜀國的千瘡百孔,諸葛亮從政治軍事和經濟各方面三管齊下,忍辱負重養精蓄銳休養生息很快使蜀國恢復元氣,國富民強,蜀國能延續諸葛亮功不可沒。”
“也正因為如此,劉禪繼位後,所有事情都壓在了諸葛亮的身上,他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打仗的時候每次也都要跟隨,只有54歲的諸葛亮,因為積勞成災,因病去世。”
秦始皇:這一位的忠心,讓寡人佩服!
于謙:是啊!為了一句承諾,為了一個知己,真是位忠臣良將,那句“得臥龍者得天下”,也正是因為他的忠臣吧!
曹操:不是我孟德挑事,武廟看的是武將的戰勳,他諸葛亮何德何能可以上榜。
雍正:何止!諸葛孔明可是文武廟都上榜之人呢!這武廟可不單單看的是打仗!
曹操:真的假的!張姑娘,你來說說,這怎麼可能呢?
“雍正皇帝沒說錯,武廟不只是看打仗,還要有軍事能力,顯然諸葛亮是屬於後者,文武廟都上位,也確實都上榜。”
“在長河中為了紀念一些人對中華民族做出的巨大貢獻,後人建了兩座廟將他們供奉其中,一座是主供姜太公的武廟,另一座就是主祭孔聖人的文廟。”
“歷代文臣武將們都想在有生之年能功成名就,死後也能名垂青史,完成“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完美結局,倘若有人死後能幸運地進入文、武廟,則足以證明其某一方面的歷史功績是非同凡響的,這也是無上的榮耀!”
“但歷史上,能在身後進入文廟或武廟的屈指可數,入者都是一個時代彪炳千秋的著名歷史人物。但能同時進入文、武二廟,歷史上僅兩人而已,一個是魏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學者——杜預,另一人是就是被稱為“智慧的化身”的諸葛亮了。”
“杜預先不講,我們先來聊聊諸葛亮憑什麼入兩廟?”
“古代遵循聖人之道,就是要“闡明聖學,傳授道統”,這是傳統中國文化很重要的特質。”
“但傳授道統既有著經立典、載之文章,又有著之事功、付諸實行。”
“所謂立功立德立言,是為三不朽,也就是說,要麼立言,要麼立行,顯然諸葛亮屬於於後者。”
“對內修身齊家,對外治世安邦,可以說,在這兩點上諸葛亮是儒家思想活化身,是實踐儒家思想之大成者。”
“諸葛亮的《出師表》那更是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其文學成就也是得到歷代文學大師所推崇的,他入文廟是應該的。”
“有的人認為諸葛亮沒什麼戰功,五次北伐幾乎是無功而返,他又怎麼能入武廟呢?”
“或許大家忘了一個因素,在諸葛亮接手蜀國時,其國力已經被夷陵之戰幾近消耗殆盡,相比其他名將如白起、韓信、李靖等身後的豪華團隊來說,諸葛亮背後其實就是個爛攤子,可謂內憂外患,外部北有強魏,東與吳決裂,內部漢嘉太守黃元造反,隨後南中大暴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