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主觀判斷,掃描結果還提供了一些佐證,在前後持續時間超過兩小時的掃描與分析中,不斷有高能輻射點出現與消失,從能量級分析就是明顯的戰鬥反應。
在人類主社會境外爆發的大區域作戰,怎麼看也不像是個體戶的行為,就像潘文自己,在海默星那邊如果要戰鬥,肯定集中在海默星及其周邊一兩百萬公里內,這在整個恆星系裡,最多也就比芝麻粒兒大一號,不管出於利用主場優勢,還是為保護個人財產,交戰面都不可能擴散出去。所以結論很明顯,一定是藍國的傢伙在跟什麼東西打,蟲子這種再生力十分離譜的太空生物似乎就是種很好的對手。
不管是地面上的還是太空裡的蟲子,潘文都在海默星已經打過交道,能成為目標的蟲群除了少量作用於自體的超能力,具備一些片面優勢,且不太易被遠距離察覺外,其綜合能力與人類的戰爭機械仍然沒有可比性,所以蟲子一定會使用以量取勝的戰術。
對手是以量取勝的蟲子,那麼不管輸贏,人類的現有戰艦就很難短時間解決掉整個戰鬥,被星系掃描這種延遲不低頻率卻很低的東西頻繁掃到戰鬥反應就更具備條件。
有了基本依據,接下來就是帶艦隊前往,親眼看看是不是他要找的傢伙。異蟲是對太空旅行生物的泛稱,歷史上也有好幾種蟲子能與人類在戰鬥上有所往來,是不是潘文需要盯緊的那群,依賴星系掃描是不可能的,只能靠近蒐集更多資訊。
對此潘文的期待值還是挺高的,畢竟在抵抗陣線的確見過藍國採用覆蓋式電漿打擊的艦船,攻擊手段與他在海默星碰上的大型戰蟲簡直如出一轍,若非有特殊需求,重啟這種老早就被淘汰掉的艦種實在有點浪費資源。
考慮到可能存在能與整個藍國私人武裝對抗的巨大蟲群,潘文的艦隊選擇與黃道面拉開距離後靠近。黃道面以外的區域天體數量長時間趨近零,CT星雲也不存在民航與客運航線,沒有利益生產自然危險也會低點,還一份好處,黃道面外的遊離粒子密度稍低,有需要跑路時這裡也更容易加速。
想法是好的,然而實際情況有點出乎意料,當艦隊越過增溫點時,似乎立刻就被蟲子盯上了。
增溫點一般情況下可以理解為與引力井阻礙區的邊界,遠離增溫點的區域都是超空間跳躍的可跳躍區,增溫點以內則是主引力區,因為對液體的需求,所有可供改造的天體都集中在增溫點內,所以恆星能量的增溫區也是該星系的主戰術區。
潘文的艦隊沒有被蟲群直接攻擊,但是在進入增溫點後,雷達多次觀測到太空碎片,距離有遠有近,最近的一次只有三十萬公里。
三十萬公里,又在增溫區內有明度不低的恆星光,理論上任何直徑超過一米的自然天體都能以物理成像直接捕捉,但實際狀況卻沒有捕捉到任何天體或實體。
人類戰爭武器隱身能力想在三十萬公里的距離達到這種效果,只有機雷和某些高成本的特型偵察元件等小體積無人器材能做到。可是機雷因其工作模式不需要資訊鏈,本身也沒有動力,雷達和感應器是捕捉不到的,所以機雷可以排除。至於帶有光學欺騙外殼的偵察器,出現在這裡的可能性實在不大,光學欺騙外殼的成本就足以拉出上百個偵察陣列,這個成本已經不適合在移動戰鬥中當做消耗品了,一般都是用於永固設施的附屬裝置使用。
假如是蟲子,而它們又是使用光學隱形手段來偵察,那就有點麻煩了。
不管怎樣,先把偵察艦和超限機甲都撒出去。
也許是瞎貓碰著了死耗子,偵察艦才進入前出位置,處於為偵察艦護航位置的超限機甲一組中的球形偵察機就捕獲了一段持續數秒的畫面:一隻長的與海默星那邊的超能力加速戰蟲差不多的東西,幾乎在被偵察艦雷達鎖定的同時開始變化,在幾秒不到的時間裡,其形體就消失並呈現出星空背景。
看起來像是變色龍,不過太空裡簡單的模擬背景效果有限,另外旗艦的星圖對比結果顯示蟲子在輪廓完全捕捉不了之前所顯示的星圖沒有任何偏差,意味著其隱身後的形體並沒有產生折射,有兩種可能,一是它真的進行完全光學隱身了,另一種則是在捕捉到雷達訊號後單純的以兩點一線的方式用面對訊號波的一面投影反面的星圖。
可惜的是這份幾秒的畫面後,直到艦隊路過該點也沒有捕捉到該個體的任何資訊,都不知道是跑了還是靜止在原地。黃道面以外安全是安全,可是參照物都處於同一側,其他方向很難以“米”為單位做精確定位,想打撈到這個應該還有實體存在的蟲子都不可能,因為哪怕它為了避免資訊洩露在隱身後全依賴慣性運動,打撈範圍也會波及一個行星的體積。
總之,隱身蟲的出現提醒著潘文的艦隊,自家的航線隨時都在蟲子的掌握中,資訊被動狀態下艦隊提前啟動了戰鬥值班序列,以免出現更多意外。
類似的隱身偵察點不知有多少,假如範圍能覆蓋引力井大部分,蟲子的主力貌似會很容易打擊自己想打的弱雞並躲過大部隊,這樣的狀態下靠近任何可以作為掩體和埋伏點的天體都不是好主意,三個目標小行星還是遠遠的確認一下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