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超級環七扯八扯聊到大動脈,再留王院士吃一頓飯,飯後下了一盤棋,王院士便告辭離開。然而他前腳剛走,杜恪還沒在家躺一會,後腳又一位院士前來拜會。
“杜院士,打擾你了。”
“沒有打擾什麼,我正好這段時間還沒開始正式忙工作,候院士請進。”杜恪將來訪的候院士請進杜府中。
候院士已經六十六歲,現擔任地質所所長一職,他是研究大陸成礦和海底熱水成礦領域的大犇,對華夏大陸板塊構造提出了系統的理論。
“這次來拜訪杜院士,是想就‘向地球深部進軍’這一科學號召,與杜院士深入暢談一番,看能不能入選華夏前進計劃。”候院士說道。
向地球深部進軍是十三五期間的國家規劃之一,由華夏地質科學院承接大陸科學鑽井技術探索,主要成果就是松科二井——松遼盆地大陸深部科學鑽探工程。
完鑽深度7018米,是亞洲國家實施的最深大陸科學鑽井。整個工程攻克了超高溫鑽探和大口徑取心等重大技術難題、推動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實現了大陸科學鑽探技術上的多項突破,工程獲取的415萬組24TB的深部實驗資料,都是開啟地球深部奧秘的寶貴資料。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這一向是人類探索自然的夢想。
航天器已經在太空中無盡遨遊,深潛器也一次次突破洋底極限深度,然而比起上天下海,人類的入地之旅卻由於地殼岩石阻隔而困難重重。
人類目前鑽過最深的洞,一個是前蘇聯的科拉超深鑽孔,深度達到12263米,另一個是Z44Chavyo的石油天然氣井,深度達到12376米。
地球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約為11040米,也就是說人類鑽來鑽去,也就鑽出個馬裡亞納海溝的深度而已,12公里。
而地球半徑達到6371公里,12公里也就是地球半徑的零頭。
如果把地球比喻成雞蛋,人類連蛋殼都沒鑽通。
地球表面之下就是地殼,地殼厚度大概在5公里到70公里之間波動,平均約33公里,地殼之下是地幔,地幔內部是地核。所以人類目前為止,僅僅親眼看到過地幔層,或者說是地幔層中的上地幔,也就是岩石圈。至於岩石圈以下是什麼,只能透過分析推測。
故此,地球內部究竟是不是科學家設想的那樣,充滿矽酸鹽物質和鐵鎳物質,還很難說。
“松科二井結束後,我們地質所便沒有更甚鑽井任務了,不過我最近才接觸邊境長城計劃,意外發現我們竟然有了土行孫盾構機、石磯鑽頭這些高科技,地下鑽探簡直輕而易舉。所以我回去之後,就在所裡召開研討會,經過我們地質專家的一致肯定,決定啟動‘松科四井’工程。”
松科鑽探工程,是在松遼盆地採取科學鑽探的科研工程,最早是用於研究白堊紀地球表層的重大地質事件,這是當時的一號井。
隨後松科二井開鑽,目的是研究深部頁岩氣和地熱能,同時也研究白堊紀更多地質大事件。
再然後松科三井開鑽,徹底系統的完善白堊紀所有地質大事件,獲得一個巨型含油氣盆地連續完整的地層記錄。
至此松科工程完工。
但是得知了新技術後,候院士等地質專家便按耐不住,要重啟松科工程,開鑽松科四井:“這一次我們打算透過鬆科四井,直接鑽深超過萬米,尋找整個中生代的地質資訊。如果技術允許,我們甚至想要在松科四井基礎上,再度鑽深一萬五千米,探索古生代地質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