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百越的第一任主帥是屠睢,副將是趙佗。
在相關記載中對屠睢的介紹就是從秦始皇拜其為國尉,領軍五十萬去徵百越開始的。而屠睢之前打過什麼仗、有何戰績卻隻字未提。
給他配的副將趙佗,之前只是秦始皇的一個內廷侍衛,在徵百越前更加沒有過統領軍隊作戰的經歷。派他去輔佐屠睢,大體上是兩個原因。一方面因其是嶺南人熟悉南方環境,另外一方面就是起到“監督”的作用。
而派往北方去的蒙恬,於始皇帝二十六年被封為將軍,和王賁一起大破齊國。
要知道,齊國可是一個“老牌強國”。從總體綜合實力來看,除秦楚外,就要排到趙國和齊國了。“滅齊”的戰功含金量可不低,蒙恬也是憑此役之功被拜為京城最高行政長官“內史”。
秦始皇給蒙恬配的副將,是王離。
王離是四大名將之一王翦的孫子,滅楚魏燕趙齊五國的統帥王賁的兒子,妥妥的“帥三代”。而他本人,也不是隻會吃爺爺老爹老本的庸才,在滅六國的戰爭時就已經被封為武城侯,拜上將軍了。
如果從“履歷”來看,蒙恬的副將都比徵百越主帥屠睢高至少一個檔次。
透過這個對比就可以知道,南北兩路軍官的差異。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原因可以說明。
徵百越派出了五十萬之眾,甚至超過了全國總兵力的一半。難道秦始皇就沒有一點擔心嗎?
其理由只有一點,秦始皇知道這支部隊的力量不足以推翻自己。
再結合“合六國之力”的相關記載,就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徵百越的軍隊,屬於是“二線部隊”。其大致組成大概是滅楚之後留守在楚地的“中央軍”融合楚國降卒“地方軍”,再補充其他幾國徵調而來的“雜牌軍”三個部分。
那麼從“野戰軍”角度來說,精銳部隊就是蒙恬這一支。
蒙恬對賜死詔書表示懷疑並規勸扶蘇的那番話,其實隱隱就有這層意思。
儘管他本人和扶蘇都不會也不敢反叛秦始皇,但從秦始皇的角度來說,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按照常理來說,即便是要殺他們二人,也是先卸了軍權之後再動手。不然的話,很可能出現兵變。
以秦始皇的手段,怎麼會做出這麼低階的操作呢?
這裡就又有個疑問了:公子扶蘇的做法。
《李斯列傳》:扶蘇為人仁,謂蒙恬曰:“父而賜子死,尚安復請!”即自殺。
也就是說,對扶蘇的選擇,司馬遷用“為人仁”三個字做出瞭解釋。
實際上,這種做法和“仁”有半毛錢關係嗎?很多人把這裡這個“仁”理解為“傻”,也就是出於這個理由。
因此,每每看到這裡的時候,會有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地嘆息一聲:扶蘇這個傻瓜啊……
扶蘇真是個傻蛋嗎?
持這個觀點的人才是真的傻,沒有半點邏輯思維。
如果扶蘇真是這麼幼稚的人,秦始皇會派他監軍嗎?如果扶蘇真的這麼軟弱,之前為什麼會對秦始皇的政策公開反對?還有,蒙恬蒙毅都是深受秦始皇重用的大臣,如果秦始皇真的不喜歡扶蘇,兩兄弟會和他走得這麼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