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並沒有刀槍入庫。一方面繼續開疆擴土,另外一方面加強對外族的防禦。
當時大秦足有百萬雄師,秦始皇分了三份。
第一部分是負責京畿重地防禦的十萬人,直接由京師管轄。
第二部分是派去南征百越各地的五十萬大軍,先後由屠睢、任囂、趙佗等人率領。
第三部分就是蒙恬這支三十萬的部隊了。
那麼這三支部隊戰力如何呢?
戰力最強的是京師部隊,這一點幾乎不需要懷疑。
而北伐和南征軍相比如何呢?種種跡象表明,蒙恬軍高於屠睢軍,且高出的應該不止一個級別。
這就需要從敵我態勢、主將任命、軍隊組成等綜合因素來分析。
地處南方的百越是一個統稱,並非某個族群的共同體。
百越部落屬於部落性質。大體分為東越(又稱東甌或甌越)部落、閩越部落、南越部落、西甌部落、雒越部落等幾個部分。
從政權角度來說,百越並不像齊楚等諸侯國一樣,有著統一的集權。
還有,南方各地在那時候是瘴癘之地,人口並不多。所以無論是軍隊人數還是戰鬥力,都和正規軍有一段差距。據相關史料記載,百越聯軍最高時也不過五萬人。
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是正面作戰,百越軍很難與虎狼之師的秦軍抗衡。
但問題在於,百越佔地太廣且居處分散。按照後世的劃分,涵蓋了浙江沿海、湖南南部、江西東南部、福建、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
所以徵百越最大的困難並不在於正面戰場,而是對南方氣候的適應和佔領之後的管理。從戰略態勢上來講,與“剿匪”的性質更加接近。
在這種情況下,對部隊在正面作戰尤其是集團作戰方面的要求也就沒那麼高了。
北方的情況則完全相反。
從周開始,北戎一直都是中原政權的大患。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
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闢的地區設定了雲中等縣,築趙長城。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
從社會結構來看,雖然匈奴和百越一樣,原本是部落或部落聯盟形式,但卻已經發展到奴隸制國家的社會階段。
當時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按照後世劃分,他們控制著從裡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春秋戰國時期,無論是秦、燕、趙,只要和匈奴接壤的諸侯國都修建長城抵禦匈奴。
從“抵禦”這個詞中,充分可以看出雙方的攻守態勢。
故此,北上抗擊匈奴的部隊不管在戰鬥力、戰鬥意志、軍隊管理方面,都必須是強力組成。
再從統帥任命的角度來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