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豐說道:“因為秦始皇的死,沒那麼簡單。”
秦曉鸞大驚失色:“你是說……”
李淳豐摸著長鬚開始說了起來。
正史中對秦始皇之死的描述,可以用“霧裡看花”四個字來形容。
為什麼這麼說呢?就是關於秦始皇的死因,表面上都是統一口徑“病死”。但如果深入的去探究,就會發現很多不合常理的地方。
以《史記》來說,雖不至於說自相矛盾,但也頗有“閃爍其辭”的感覺。這和太史公嚴謹的治學風格很不相符。先看《秦始皇本紀》中的相關記載:
1.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左丞相斯從,右丞相去疾守。少子胡亥愛慕請從,上許之。
2.上病益甚,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曰:“與喪會咸陽而葬。”
在看《蒙恬列傳》中的相關記錄:
1.“而親近蒙毅,位至上卿,出則參乘,入則御前。”
2.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遊會稽,並海上,北走琅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
再看《李斯列傳》裡所記載的:
1.始皇有二十餘子,長子扶蘇以數直諫上,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少子胡亥愛,請從,上許之。餘子莫從。
2.始皇帝至沙丘,病甚,令趙高為書賜公子扶蘇曰:“以兵屬蒙恬,與喪會咸陽而葬。”
把三者聯絡起來,就會發現很多不尋常的地方。
秦始皇三十七年,讓右丞相馮去疾在京城中管事,自己帶著李斯趙高等人“出遊”。
一同前往的人中,還有兩個值得注意的人:胡亥和蒙毅。
胡亥方面,是他自己主動提出要跟著去(愛慕請從),秦始皇同意了(上許之)。不僅如此,在秦始皇的二十幾個兒子中,跟著去的只有他(餘子莫從)。這裡就有個疑問了,胡亥在兄弟中排行第十八,平素裡也沒什麼建樹,並沒有任何秦始皇特別寵愛他的記錄,怎麼會這次偏偏眾皇子中只帶上他一人?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征服六國之後,秦始皇沒事就出去逛逛,這裡刻個碑,那裡封個禪,已經成了常態。
在本次出巡前,不管是他自己本人,還是其他人,沒人認為他這麼一去會嗝屁。
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眼裡,這不過又是一次“不定期旅遊”而已,於是也就沒人特別在意。
這個時候任何一個兒子跑來說“老爹我想跟著你出去逛逛”,對秦始皇來說都不是個什麼事,帶著就帶著唄,反正也就是一兩雙筷子的事。
第二個指的注意的人是大將軍蒙恬的弟弟蒙毅。
蒙氏兄弟兩人一文一武,是秦始皇非常信任的人。蒙毅官至上卿不說,受秦始皇寵愛的程度遠遠超過普通的臣子。出門的時候和秦始皇同坐一輛車,在朝中的時候隨時都在秦始皇近前。即便是丞相李斯,也難得這樣的待遇。按照《史記》的說法,“故雖諸將相莫敢與之爭焉。”
那麼問題就來了:當年冬天秦始皇得病的時候,為什麼是蒙毅折返回去祈禱山川的呢?
按照正常邏輯來說,如果從“公”的角度,應該是丞相李斯去;如果是“私”的角度,應該是兒子胡亥去。
這就好比一個家族企業(嬴氏集團)要去求另外一個家族企業(天庭)辦一件非常重大的事(祈禱董事長嬴政病好),是不是應該派副總(李斯)或者董事長兒子去呢?這樣的事情,不管某個部門經理(蒙毅)多麼受董事長信任,派他去都不他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