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皇上您該去搬磚了> 811. 一個打五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811. 一個打五個 (2 / 2)

到了西漢武帝時期,弩的使用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如晃錯所言,漢軍“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匈奴之兵弗能當也,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此中國之長技也”。

漢武帝時,李廣之孫李陵率部卒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比自己多十六倍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

結果他們硬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千里,殺敵數萬!

李陵箭盡被擒時說:給我計程車兵每人三支箭,我們就可以堅持到漢朝邊境。

可惜當時他們一隻箭也沒有了,因為一共射出五十萬支箭。

從中可見“強弩”對缺少重甲的“控弦”的殺傷力多麼恐怖。

即便到了西漢末年,陳湯隨便率支部隊,就直接千里破匈奴王城,取郅支單于的人頭,斬閼氏、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喊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話。

同樣是這個陳湯,在知道西域的駐軍被數倍敵軍包圍後,非常輕鬆的告訴皇帝:“陛下根本就不用擔心,漢朝的軍隊完全可以一個打五個,就算這些年來他們得到了一些我們的裝備,一個打三個也不是問題,不出五天,捷報一定會傳回來的。”

這話不是吹牛,在西漢,漢人軍隊的戰鬥力對外一打五完全就是基本操作。

一直到了漢朝末年,內部之間打死打活,任何一個勢力對外族的戰爭,都是以絕對優勢取勝。不說曹操袁紹馬超這些人,就算在三國勢力中排名靠後的公孫瓚的“白馬義從”都能打得烏恆鼻青臉腫。

漢朝軍隊強大的戰鬥力,除了意志之外,裝備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尤其是弩兵,可謂天下無雙。

可是到了本朝,弩的發展卻拐了一個彎,地位已經下降到了一款普通的小眾兵器。

“中軍四千人,弩手四百人”,在本朝的軍隊中弩兵人數只佔一成。

佔比低不說,弩兵還要隨身攜帶刀具,等騎兵突入後也要上前用刀殺敵。

本朝弩兵不受重視的原由比較複雜。

從大的方面來看,主要是弩自身的技術和本朝主要作戰思想兩點。

先說技術方面。在本朝,弩的更新並沒有革新性的發展。

工部侍郎杜佑編寫的《通典》中就明確指出:弩的缺點“臨敵不過一二發”,就要短兵相接,不適應機動作戰。相較而言,弩比弓笨重,在遠途奔襲戰中,弩的重量成為將士們的負擔。

再說整體作戰思想。

自聖上往下,本朝將領喜歡硬實力打敗敵人,熱衷於短兵相接。

技術革新不明顯,加上不是主要的作戰手段,弩兵在本朝成了一個普通兵種。

作為軍中實戰型將領,在常固看來,弩這玩意已經是過時、被淘汰的東西。所以當白景明拿出弩時,才會問出“你搞這玩意幹啥”的話。

白景明微微一笑,說出了另外一番話。

任何兵器,都和咱們平常使用的器械工具是一樣的道理。

沒有哪種兵器是絕對的,都是在不斷發展更新的。每一種器械,其根本性功能不會消失。只有你能否充分發揮它的長處,能否跟上時代,如此而已。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