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其實的是,假如李世明問說“我什麼時候死”,這個問題就很不好回答了。
如果你回答說一個固定的時間點,不管你是回答一年後還是十年後,都是詛咒聖上早死。因為即便你回答說二十年後,他也覺得自己能活三十年。
那麼你回答說“聖上長生不老”,或許現在這個馬屁是拍過去了,但等到李世明死的那天,你就是欺君之罪,不拉你下去陪葬才怪。
秦曉鸞後背的冷汗一下子就冒了出來,因為她想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穿越來到這裡之後,儘管不但是穿越了時間,而且還穿越到了另外一個平行空間。在她原來所在的那個世界裡,是沒有現在這個“大儀朝”的。
但是來了這麼久,她發現這個平行空間和自己那個世界上的歷史驚人的相似。或者說,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很特殊的對應關係。如果是這樣,那麼問題可就大了。
雖然秦曉鸞歷史學得不是很好,但有一點應該是沒有記錯的。那就是,和眼前這個李世明所對應的那個偉大帝王,應該就是在最近幾年內就會嗚呼哀哉。
更加不妙的前景擺在她面前。
雖然對這個糟老頭子千般萬般不滿,可只要他還活著,自己就還有機會。一旦老皇帝死了,遺留下來的那些妃嬪之後漫長的人生和無期徒刑沒有任何區別。
“愛妃,這又是什麼?”在秦曉鸞腦海中風雲變幻的時候,李世明看到了下面一張圖。
這是沿著城鎮的主要街道連在一起的建築群,上樓下廊。騎樓下廊,即人行道。這麼說可能不太形象,用一個比較簡單易懂的說法,一個樓房的第一層靠街道的這一面被掏空了,只靠立在外面的柱子受力。或者可以想象成類似現代小區裡面的架空層。
沒錯,這就是後世在中國南部沿海城市以及東南亞國家所盛行的騎樓。
騎樓,在粵語中亦可引伸為“露臺”,潮州人叫作五腳砌,閩南語叫亭仔腳,是擁有濃厚的華南特色的中式建築設計。
這種建築物一樓街道的部分建成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則為二樓的樓層,彷彿二樓“騎”在一樓上面,因而名之“騎樓”。通常一樓用於經商,二樓以上住人。騎樓既可防雨防曬,又便於展示櫥窗,招攬生意。
在李世明這個年代看來,這種建築自然是標新立異,而在後世尤其是多雨炎熱的南方城市,這種可以擋避風雨侵襲,擋避炎陽照射,造成涼爽環境的建築,就非常受到歡迎了。下做商鋪,樓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騎樓,既擴大了居住面積,又變成與顧客的共享空間,既可以遮風擋雨,讓顧客倍感舒適,又擁有精緻考究的店面,顯示出店主與眾不同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