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其它小說>皇上您該去搬磚了> 666.秦曉鸞黑化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666.秦曉鸞黑化 (3 / 4)

秦曉鸞垂下眼瞼,像個木偶一樣任由這個老東西摟著自己往內室走。她頭上的琉璃桃花釵隨著步伐不斷輕輕抖動,像極了人在哭泣又不敢發出聲音時肩頭。

進得屋後,婉兒趕緊端上香茶。

李世明卻沒有動茶碗,他的目光落在了桌上尚未畫完的一幅畫上。

當代畫作,通常是花鳥蟲魚或者山水漁樵,要麼就是仕女圖之類。

秦曉鸞這幅畫卻完全不同,畫的是一個李世明從未見過的建築群體。

建築的主題是三層,這一點李世明並不覺得奇怪,因為他早就聽說過秦曉鸞在落鳳鎮建國三層的民居。讓李世明不解的是,這是一個完全封閉的建築群。在這個封閉的圓環形裡面,又分成一間間的小屋子。

中國的建築樣式繁多,各有各的美感,各有各的實用性。

比如陝北的窯洞,就是因為資源短缺,沒有辦法挖洞建造,也成為了陝北高原上的一大特色,是依穴而居的最好的展示。

李世明一輩子徵南討北,可以說什麼樣特色的房子都有見過。但偏偏眼前這個東西別說沒見過,連聽都沒有聽說過。

秦曉鸞把差點脫口而出的“圍樓”兩個字吞進了肚子裡。

圍樓,在又叫客家圍屋,主要分佈於粵東、粵北、東江流域和環處珠江口的深圳、香港等地。其內涵豐富,形式多姿多彩,在後世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秦曉鸞之所以忍住了沒說,是因為她記了起來,儘管在後世圍樓登上歷史舞臺的時間已經不可考了,但在這個時代應該還沒有出現。或者說,即便出現了圍樓的雛形,也是在對這個年代來說太過於偏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不為世人所知。

這種群居式的生活方式非常有吸引力,一個家族或者族群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內生活,暗合了中國家天下的理念。

雖然她畫的是最有代表性的圓環形圍樓,但事實上圍樓的樣式不光是圓形的,還有方形的,八角形的等千奇百怪的樣式。

既然形態各異,為什麼又叫同一個名字?那是因為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所有的圍樓都是封閉式的。粵港地區的客家圍屋,大體可以分為十五種型別,其中尤以圍龍式圍屋、城堡式圍樓和四角樓最具地方特色。

土圍樓多選擇山清水秀的地方建造,“羅層崖於戶裡,列鏡瀾於窗前“,建築融合於景境之中,景色收納於戶牖之內。

建築佈局呈中軸對軸對稱,由上而下,層層迭落,主次分明,古樸莊重。、它的建築造型一般坐北朝南,“抗北頂以葺館,瞰南峰以啟軒“,冬暖夏涼,採光充足。

既綜合利用自然條件,又融山光水色於一體,在承傳漢民族源遠流長民居建築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具有客家民俗風格的獨特意境。

這裡就又提到“客家”這個詞了,也就是之前說過的圍樓又叫客家圍樓。

那麼什麼是客家呢?

客家,或稱客家人、客家民系,是南方漢族的一個重要分支,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客家人的說法起源於廣東四邑地區,是當時的四邑族群對粵東遷來的族群的一個稱謂。

客家人遷徙運動的背景,是中國歷史上因王權變更、農民起義或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引發的北方漢民南移運動。通俗點說,客家人就是因為戰亂或者其他原因遷徙逃到當時被稱為瘴癘之地的嶺南的漢族人。

客家人的形成,主體是大的五次遷徙。早在秦始皇統一全國時期,秦始皇為了鞏固新取得的南方國土(即嶺南地區),派遣了大批軍民到嶺南。期後秦朝滅亡,由南海郡郡尉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獨立建立南粵國(南越國),這些軍民在南粵國的北部(粵北)定居,其中一小部分人後來融入客家民系,但這還僅僅是萌芽。

客家先民第一次大遷徙是西晉永康元年,發生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了人民反晉王朝的鬥爭,大大動搖了西晉王朝的統治。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等少數民族趁虛而入,各自據地為王,相互爭戰不休,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盪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後,中原成了胡人的天下,他們廢農田,牧牛羊,虜漢人做奴隸。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他們由中原經河南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由九江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其前鋒已抵達今之梅州大埔,並於東晉義熙九年以“流民營”為基礎設定了義招縣。這時,東晉王朝為安置中原移民,專門設立了僑州、郡、縣,予以各種優待。這股潮流此起彼伏,持續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

客家先民第二次大遷徙唐朝自“安史之亂”後,國勢由盛而衰,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加之中原災荒連年,官府敲榨盤剝,民不聊生,許多城鄉煙火斷絕,一片蕭條。不久,爆發了先後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軍弛騁中原,輾轉大江南北十數省。這些地方正是第一次南遷漢民分佈的地域。戰亂所及,惟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於是上述各省客家先民的大部分,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閩西、廣東東北的三角地帶定居。根據客家族譜記載,這時期的移民,避居福建寧化石壁洞者也不少。這就是中原漢人歷史上第二次大舉遷徙。這次南遷,延續到唐後的五代時期,歷時90餘年。

第三次即客家民系形成中的大遷徙。北宋都城開封於公元112年被金兵攻佔後,宋高宗南渡,在臨安稱帝,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後,強佔民田,推行奴隸制。處於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後由於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於閩粵各地,僅鬆口卓姓家族,就有800多人,“男執幹,女甲裳,八千子弟走勤王”。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境,又繼續南遷,進入粵東的梅州、惠州一帶。因為這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者皆編入“客籍”。而“客籍人”遂自稱為“客家人”。

第四次客家大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清兵進至福建和廣東時,客家節義之士,出面號召群眾舉義反清,失敗後被迫散居各地。有隨鄭成功到臺灣的;有向粵北、粵中、粵西搬遷的;有的到了廣西、湖南、四川。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的客家人,經過200多年的發展,人口大增,而當地山多田少,耕殖所獲,不足供應,乃思向外發展。適逢清政府於康熙年間發起“移湖廣、填四川”和移民運動。於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民,又大量入川。朱德、郭沫若、韓素音的祖先,都是當時由廣東、福建遷到四川的客家人。

第五次客家大遷徙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十餘年。天京陷落後,起義軍受到剿殺,百姓紛紛逃匿。在此期間,粵中地區發生了持續12年的土客械鬥。清政府為解決土客之爭,特劃出台山赤溪地區以安置客家人。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去謀生。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