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縣一級官府,則直接向上一級的郡守府衙負責,同樣的,各地郡守也會在每年,藉著祝壽、賀喜的名義,向縣級單位瞭解地方行政運轉狀況。
郡守,則直接向朝堂的丞相府負責。
再配合著御史大夫衙門,會每年派出數百批次的‘採風團’公款旅遊一圈,大概就形成了漢室初,中央與地方之間相對鬆散,又隱隱‘盡在掌控’的政權秩序。
但這其中,卻有一個後世人一眼就能看出的漏洞。
——怠政!
絕大多數情況下,縣一級官府對鄉級官員的問責,都集中在秋收前後,針對稅收工作出現的問題。
而郡一級單位對縣級單位,也同樣秉承類似‘有事就喊來問一問,大事就上報,小事就摁下去’的態度。
至於郡級單位對中央,那更是誇張。
——理論上,只要該郡沒有發生大到關中都有風聞,朝堂都有所耳聞的大事,郡守就不大可能被問責。
中央瞭解地方事物的唯一渠道,除了中央朝堂出缺,某郡守被召回長安時君前奏對之外,就是御史大夫派出去的採風團,究竟從此郡帶回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安居樂業,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好訊息,還是‘遍地餓殍,民不聊生,豪紳惡吏殘民,二千石不能治’的壞訊息。
如此單一的監督手段,顯然是有極大弊端的。
舉個例子:某人做了某郡郡守,與地方豪強狼狽為奸,賺的個盆滿缽滿,百姓民不聊生。
這種情況下,要想治下的情況不被中央知曉,這個郡守需要做什麼?
答案是:只要收買了前來公費旅遊的御史大夫採風團,就萬事大吉!
在民用通訊手段幾近於零,地方官府的權力又幾乎大到無邊無際的漢室初,地方官員成為土皇帝,根本就不是什麼高難度事件。
在原本的歷史上,即便是在審計制度推行之後,漢室也出現過地方官員為非作歹,蠅營狗苟,中央卻毫不知情的事件發生。
至於故事的主人公,也榮幸的被太史公司馬遷,記錄到了《酷吏列傳》當中。
——河東郡守,周陽由!
根據太史公在《史記·酷吏列傳》當中的記載,周陽由本名趙由,其父乃淮南王劉長之母舅,被歷史上的文帝劉恆恩封為周陽侯,隨改氏為:周陽。
藉著父親和淮南王劉長之間的舅侄關係,周陽氏成功成為了文帝一朝的外戚家族,周陽侯庶子趙由,也藉著父親的餘蔭,成為了郎官。
適逢文帝劉恆十數年,周陽由終於在景帝一朝等來了外方機會,被任命為河東郡守。
後市的一部主旋律影視劇當中,主人公便得到‘做書記,書記是一把手;做市長,市長就是一把手’的評價。
周陽由,也同樣是這樣的人——為郡守則凌尉,為郡尉則犯守,為人強橫,暴戾。
故事,也正是出現在這樣一個強勢的漢官身上。
漢文帝前元六年,淮南王劉長因謀反之醉被捕,後餓死囚車之中,作為劉長母的周陽一族,藉著外戚的身份勉強置身事外。
但在那個微妙的時間點,一個同樣在歷史上‘聲名赫赫’的劉氏宗親,找上了時為郎官的周陽由。
——德侯,劉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