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實際上,在真正面臨戰爭時,除非到了萬不得已,沒有任何一個牧民會選擇逃跑,乃至於怯戰。
原因很簡單:匈奴部落裡的草場再分配,是透過‘榮耀’為參考的。
這裡的榮耀顯而易見,就是牧民作戰是的勇敢程度,以及取得的戰果。
所以,為了保證能保住自己已有的草場,或是獲得更大的草場,牧民就需要帶更多的牧奴上戰場,以保證自己在不變成屍體的同時,獲得更多‘榮耀’。
更多的榮耀,意味著牧民需要擁有更多的牧奴;更多的牧奴就需要更多的牛羊來產出口糧;更多的牛羊又需要更大的草場···
而部落內部的草場分佈,又與整個匈奴對各部落的草場分佈一樣,普遍都處於‘勉勉強強夠牛羊吃’的狀態。
也就是說:匈奴除單于庭本部之外的所有牧民,基本都處於‘已有草場不夠自己的牛羊吃’的狀態。
為了擁有更大的草場,牧民就需要招收更多的牧奴隨自己作戰;有了更多的牧奴就需要更多的牛羊產奶;有了更多的牛羊,又需要更多努力照看,以及再大一些的草場···
在這樣的無限迴圈中,幾乎每一個環節,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
——掠奪,以及戰爭。
‘榮耀’需要戰爭,新牧奴的出現、奴隸的掠奪需要戰爭,牛羊的掠奪需要戰爭。
乃至於讓部落擁有更多可分配的草場,也同樣需要透過戰爭,從其他部落手中掠奪。
所以,‘戰爭’和‘掠奪’,就成為了草原上永存的主旋律。
如果你是奴隸或牧奴,就需要勇敢戰鬥,奪回別人的屍體,成為一個牧民。
如果你是牧民,也同樣需要勇敢作戰,憑藉榮耀獲得更大的草場,搶回更多的牛羊、奴隸、女人。
如果你是貴族,那依舊需要參與乃至於發起戰爭,奠定自己在部落內的統治地位,併為部落搶回更多牛羊牧畜、女人奴隸,以及草場。
在這樣的無限迴圈之下,也就很容易出現一種狀況:在草原生活的任何一個人,要麼憑藉這個迴圈一路壯大,最終向單于庭發起挑戰,要麼就在某一環節出錯,直接成為牧奴、奴隸,乃至於一具具屍體。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在草原遊牧文化當中,無論統治者有多麼強大,政變、刺殺都會層出不窮。
——草原的資源,永遠都無法供養草原的人口!
這就意味著生存,成為了少數人才能擁有的權力。
所以為了生存,草原上的每一個人,都要不顧一切的強大自己,壯大自己,一步步永無止境的往上爬。
但令人無法置信的是:哪怕一個奴隸,透過搶回牧民屍體、英勇作戰、成立部族、壯大部族、挑戰單于庭這一系列的操作,奇蹟般的成為草原主宰,登上單于寶座,也依舊無法完全解決生存問題。
還是那句話:草原的資源,無法供養草原的人口。
而對於草原的統治者而言,‘保障草原民眾’生存,已經成了推卸不掉的義務,以及確保自身統治地位的必要條件。
但資源不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