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方面:開源,以及節流。
‘開源’自是不用多說,就是對外掠奪,如匈奴對漢室北牆的掠奪一樣。
而‘節流’在如今匈奴的真實體現,便是單于庭的匈奴內部各部族之間的戰爭視若無睹,甚至鼓勵不同部族為了資源去戰鬥。
客觀角度上來講,這兩方面的做法,對匈奴的政權穩定提供了非常健康的迴圈。
對外掠奪,能讓草原的資源總量上升,草原生存壓力減緩;而內部鬥爭又使得更多人成為奴隸、牧奴的同時,讓匈奴的牧民階級以類似‘養蠱’的方式,具備愈發強大的戰鬥力。
至於唯一的副作用,即部落對單于庭的威脅,實際上也符合‘節流’。
——要是沒成,那就會少一整個部族的‘人’,多出一整個部族的奴隸。
要是成了,那也意味著統治階級改型換代,鬥爭又讓足夠多的人死去,資源壓力進一步減緩。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草原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一樣,是有類似‘王朝週期律’的東西存在的。
就連王朝週期律的形成過程,也基本如出一轍。
——政權建立,穩定,繁榮,人口增加,生存壓力增大,資源分配愈發緊張,然後一場戰爭將人口消耗大半,繼續進入下一個輪迴。
只不過草原的抗壓能力更差,王朝週期的間隔期更短一些,大都維持在百年左右。
這個問題,無論是對草原遊牧文明,還是對中原農耕文明而言,都只有一條出路。
要麼透過對外掠奪增加資源總量,要麼透過工業改革提高生產力,才能使這個問題得到解決。
如果這兩個方面都沒有完成,那最終就會只剩下一個結果:內卷,然後進入王朝週期律。
對外掠奪,能讓草原的資源總量上升,草原生存壓力減緩;而內部鬥爭又使得更多人成為奴隸、牧奴的同時,讓匈奴的牧民階級以類似‘養蠱’的方式,具備愈發強大的戰鬥力。
至於唯一的副作用,即部落對單于庭的威脅,實際上也符合‘節流’。
——要是沒成,那就會少一整個部族的‘人’,多出一整個部族的奴隸。
要是成了,那也意味著統治階級改型換代,鬥爭又讓足夠多的人死去,資源壓力進一步減緩。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草原遊牧文明和中原農耕文明一樣,是有類似‘王朝週期律’的東西存在的。
就連王朝週期律的形成過程,也基本如出一轍。
——政權建立,穩定,繁榮,人口增加,生存壓力增大,資源分配愈發緊張,然後一場戰爭將人口消耗大半,繼續進入下一個輪迴。
只不過草原的抗壓能力更差,王朝週期的間隔期更短一些,大都維持在百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