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簡單的道理:國家發行了新的錢幣,並規定舊的錢幣無效,那百姓手中的舊錢,就必然會淪為廢紙。
具體到如今的漢室,廢黜半兩、八銖等錢幣,雖然不會讓這些錢全部輪為廢品,但半兩、八銖,尤其是三銖錢那感人的含銅量,必然會使百姓遭受巨大損失。
即便國家以含銅量回收舊錢,也必然會使舊錢得價值大幅降低——原本價值八銖的錢,其含銅量卻只能鑄造0.8個五銖錢,這就意味著八銖錢,將只具備四錢的面值。
錢的價值直接降為原來的一半,就必然會導致漢室,在一夜之間發生200%的通貨膨脹!
即便不考慮經濟因素,光是‘財產一夜蒸發一半’的打擊,就會使得無數底層百姓,從自耕農滑落為半自耕農、佃農階級,乃至於直接成為奴隸。
漢室的光輝形象也將受到沉重打擊,國家威信急轉直下,百姓對漢政權的向心力迅速減弱。
要想避免這樣的事發生,國家就只有兩個辦法。
要麼允許舊錢和新錢並行,都可通用;要麼,以舊幣原有的面值回收,並銷燬重鑄成新錢。
新舊並行,必然會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所以劉弘地選擇,就只剩下後者。
“朕意,秦半兩、高後八銖,皆以原價收於少府,融為銅,重鑄為五銖。”
秦半兩、高後八銖,其含銅量都還算不錯;雖然這麼做,會讓政府遭受一定的損失,但相較於百姓,無疑是國家承受損失的能力更強一些。
更何況如今天下本就缺銅,為了儘量把銅收集起來,儘快鑄成五銖錢行用,也只能由國家承擔這個損失。
至於三銖錢,則有意無意的被劉弘忽略。
——就連百姓,都已經將三銖錢歸為‘莢錢’的範疇了!
用後世的話來說就是:假幣就假幣吧,能不能別用衛生紙徒手畫個rmb出來,就說這是一張紅票子?
造假,也得像一點吧?
聽聞劉弘所言,張蒼卻笑著搖了搖頭:“陛下所為,雖負百姓之重,然亦有不周之處。”
略有些心虛的指出劉弘地‘思慮不周’,張蒼便再問道:“如此,百姓便可憑寡銅之錢八銖,於官府易多銅之錢五銖。”
“若民復融五銖,得銅鑄八銖,復至官府易五銖,該當若何?”
“如此,於五銖、八銖、半兩同行何異?”
張蒼的思慮,自然也早就出現在了劉弘地腦海之中。
就像後世,‘得’國的福利系統,將整個國家一點點推向衰亡一樣的道理。
最開始,得國推出扶立系統:為保障貧困者的基本生活,政府撥轉向款,給予貧困者補助。
而後,為了避免在這個過程中,出現官僚貪腐的狀況,得國便將這個扶立政策,交到了第三方機構手上負責。
一開始,得國百姓確實得到了許多好處,貧困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極大改善,貧窮的人越來越少。
但這時候,那個負責該項政策的機構,卻開始慌了。
——如果沒有窮人了,我們還怎麼替政府工作,還怎麼賺錢?
出於這個考慮,這個機構開始挖起了國家的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