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銖錢,銅鉛比例則為三比七,五枚八銖錢,能熔鍊出十二銖純銅。
而八枚五銖錢,和五枚八銖錢,其面值卻是完全相同——四十錢!
也就是說:如果五銖錢和八銖錢同時存在,那必然會有聰明人,想到這條發家致富的康莊大道——把價值四十錢的八枚五銖錢熔鍊,得到二十四銖純銅,再以這二十四銖銅,私鑄出十枚八銖錢。
裡外裡,四十變八十,瞬間翻倍!
甚至可能會有更貪心的人,直接拿五銖錢熔鍊出的純銅,去鑄造三銖錢!
那利潤有多少,就全看三銖錢的成色,以及那個聰明人的良心了。
而這樣的事,幾乎必然會發生!
——漢初,高皇帝將鑄幣權開放,原本重達十二銖的秦半兩錢,在漢室都出現了重量不足四銖的‘袖珍’版本!
而那些重不到四銖的半兩錢,卻依舊是半兩的面值!
這,才是漢開國之初,通貨膨脹根本剎不住的原因——所有人都在鑄錢,還都是寫做五塊,讀作十五的劣質貨幣!
而在此時的漢室,即便私鑄錢幣依舊是重罪,但已被以上的利潤,已然足以使利慾薰心的‘聰明人’冒風險了。
那樣一來,五銖錢非但不能成為通用貨幣,反而會成為國家撒出的福利,並導致私鑄之風日益猖獗。
劉弘自然也不是傻子,不可能連這一層可能性都看不見,所以,劉弘地目的已經很明顯了。
——推行五銖錢,講其他雜錢全部禁用!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劉弘所鑄的五銖錢,銅的佔比為什麼會這麼高——以更高的成色,儘快贏取百姓的信任。
“此錢,銅鉛以七三之比鑄造。”
劉弘的最後一聲解釋,更是將張蒼心中最後的猶豫徹底擊碎。
就見張蒼搖了搖頭,拱手一拜。
“臣昧死,以言陛下欲行新錢之失。”
在得到劉弘的示意後,張蒼幾番猶豫,終是將自己的結論道出。
“臣以為,若陛下行此錢,則不出三歲,長安將再現夕糧米石四千錢,名易子相食之慘況也!”
張蒼的反應,在劉弘預料之中。
對於任何新事物,張蒼這樣的老臣,尤其是以黃老為政治綱領的漢臣,都必然會帶著戒備去看待。
對於張蒼可能提出的疑問,劉弘也已經有了解決方案。
“御史大夫但言無妨。”
得到劉弘的許可,張蒼就將自己的困惑盡數道出。
“若行此錢,則秦半兩、高皇帝三銖、呂太后八銖等諸錢皆當廢;即廢,則民之錢不復為錢,當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