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開國第一次朝儀,劉邦以蕭何功列第一,位首座,便為漢室‘丞相列朝臣之首’奠定了法理基礎。
在如今太尉罷設,三公只剩丞相、御史大夫二人的情況下,三公的座次基本不會有什麼變數。
真正的重頭戲,在九卿的座次順序!
作為極具封建時代特色的行政制度,漢九卿所暗含的政治意圖,可謂是涵蓋所有與天下有關的工作。
如內史,全名治粟內史,除了象徵政權‘以農為本’的執政綱要外,還象徵著關中在整個漢室的特殊地位。
郎中令屬衙,看上去只負責皇帝的個人安全,但由於其人員組成,以功侯勳貴子弟組成的緣故,也象徵著皇帝‘依舊視功臣為柱石’的含義。
除此之外,九卿有司也都有著其特殊的政治象徵。
——廷尉,意味著法制思想;太僕,意味著馬政建設;宗正,意味著宗室宗親;奉常,意味著禮教、制度。
除了這些典客、衛尉、少府三者,又相對特殊一些。
衛尉特殊,是因為其本質上,屬於武職;衛尉的座次排序,意味著皇帝尚武之心。
少府看上去是皇帝的私人小金庫,但對於政權而言,又擁有資源調控、市場穩定的作用,象徵者皇帝對民生民計、國防事業的重視程度。
而典客目前而言,則算是漢九卿當中,最沒有存在感的一個單位···
周邊小國家,要麼不好打,要麼打下來沒甜頭,甚至如西南夷那樣,又不好打又沒有甜頭。
大國就一個匈奴,但具體到匈奴事務時,典客的行政等級又不足以參與其中。
——有漢以來,典客在歷次大朝儀當中,唯一一次沒坐在最後一個位置,還是在呂太后時期,最後一名變成了宗正···
“丞相勞苦功高,佐朕治天下元元,當先坐。”
“御史大夫負吏治之重,擔亞相之名,次坐。”
意料之中的順序,審食其和張蒼先後走到殿內,與劉弘對拜過後,坐在了左側朝班最靠前的位置。
但有細心的人發現,張蒼的座位並沒有比審食其更靠後,只不過是審食其靠內,張蒼靠外而已。
“這···”
大朝儀,作為漢室最莊嚴的政治意識,其重要程度,請次於‘天子攜重臣祭拜高廟’!
在這種場合,絕對不可能發生任何錯誤。
這意味著,一切,都是御駕上正孑然而立,溫笑著望向殿內的劉弘所安排。
——御史大夫,從此與丞相平級!
即便不到如此地步,也起碼意味著:從此之後,御史大夫將獨立於朝堂行政秩序之外,不再如其他行政單位那般,在理論上接受丞相府領導。
意料之中的先後順序,卻被劉弘這一個小小的安排所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