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漸去,秋老虎的威力卻是不弱盛夏,曬得大地乾涸依舊。
夏收後,關東的旱災歉收已經確實,越後的麥收比往年少了近四成。
上越,御館政廳內。斯波義銀與上杉輝虎在上首分坐,靜聽奉行眾回報各地災情。
鄉間黔首雖然不安,但因為上杉斯波兩方買糧搶糧之爭,越後武家集團對於災情算是早有準備,沉得住氣。
武家集團能沉得住氣,也因為自古以來,麥子就不是日本主要的糧食作物。
日本山多地少,丘陵平原之間的川流多是短淺湍急,很適合種植稻米。
特別是和族起源的近幾中部,奈良盆地,京都盆地的地理環境,更是契合稻米成長,孕育文明。
但隨著和族向北擴張,拿下了關東之地,情況又不一樣。
關東位於本州島東北部,比中部盆地的氣候乾旱寒冷,其實更適合種植麥子。
只是天皇朝廷之後推行種麥沒有成功,主要原因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缺乏種植技術。
自古至今,種田都是一門技術活。天皇朝廷從大陸天朝引入麥種,但日本農民卻不善種麥。
農民靠天吃飯,怎麼敢用自己珍貴的土地去實驗新的糧食,萬一絕收豈不是要餓死?本本分分種植自己熟悉的稻米,最好不過。
另一方面,日本的石匠工藝太差。
因為造不出合格的石磨,就無法把麥子磨成麵粉。結果只能從大陸進口石磨,滿足少數貴族的麵粉需求。
比起未脫殼的稻穀玄米,直接煮熟的粗麥更難以下嚥,吃飯成了一件受罪的事。
所以,雖然日本很早就引入麥種,推廣卻遲遲進行不下去。
之後天皇朝廷崩潰,武家政權又愛徵集稻米作為軍糧,麥種的推廣種植便停滯下來。
直到現在,麥子的種植量也只有稻米的十分之一左右。農民只會少量種一些麥子,不磨粉,直接煮熟成難吃的麥飯,艱難活下去。
齊民要術有云,冬麥糞于田。
日本各地早已習慣冬埋麥,春插秧。夏收的是農民的口糧麥,不是武家在乎的稻米,她們自然不會慌。
各地奉行一一上前鞠躬,報告當地的狀況。每年武家徵集的稻米,大部分都是充作軍糧,等待高階武家的命令,動員軍役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