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時就是效忠皇上,不押太子李瑛,也不站隊武惠妃和壽王,落個清閒。
“郎君高見”管家馬文智繼續說:“此事非同小可,小的意思是要謹慎行事,這些卷宗上的材料,不能盡信,要是有一件不對,反而成了誣告,那就是搬了石頭砸自己的腳。”
“有理,繼續說。”李林甫馬上問道。
馬文智想了一下,很快說道:“最好是核定上面的事,寧可少諫,也不能冒險。”
“好,那這件事就交給你去辦,明天一早就出發,早去早回,記住一定要秘密行事,不能打草驚蛇。”
唐律有一句叫“誣告同罪”,意思是誣告別人犯什麼罪,查出後,就按犯的罪來給誣告的人定罪,就算是太子的人送來的材料,李林甫還是不敢全信,自己先派人核實一下。
“小的領命。”
.......
鄭鵬一行由邏些城回長安,入秋出發,一行人足足走了二個多月,終於在十二月十三日回到長安,準備來說是遠遠看到長安高高的城牆。
回來的路上,馬匹和馬車充足,前面還有各地的駐軍開路,但路徑嘎隆拉山遇到般諾的襲擊,前後被困了好幾天,一需要護送公主、押送原吐蕃皇族,還要應府沿路各官吏、駐軍將領還有當是士紳的慰問,再加上冬天路滑,不好走,足足走了三個多月才回到長安。
拿出千里眼,鄭鵬看到高高的城牆、雄偉的明德門門樓,看到明德門兩邊擠得密密麻麻的百姓,中間是穿著朝服的文武百官,看仔細點,還可以看到禁軍和御前侍衛的身影,要是沒猜錯,李隆基親率文武百官到城外迎接凱旋而歸的有功之臣。
連吐蕃都滅了,這份不世奇功,絕對值得李隆基重視,事實上,李隆基非常重視,下令禮部以最高規格迎接鄭鵬一行,鄭鵬繞路由明德門進入長安,就是禮部派人通知的結果。
由明德門進入,就是寬150米、長5020米的朱雀大街,一路可以接受更多百姓的歡呼和喝彩,也可以在那些胡商、外國使臣面前顯露大唐的國威、軍威,對出征的將士來說,能從明德門進入,有皇上親自率著文武百官迎接,這可是無上的光榮。
對一些第一次進長安的將士來說,這次的見識,夠吹一輩子了。
這次除了迎接凱旋而歸的將士,還有問罪吐蕃王族、接回嫁到吐蕃的金城公主,三件事,每一件都不是小事,鄭鵬一行剛抵達鳳州時,禮部的人就跟鄭鵬接觸,確認一些事項,商談一些要注意的事項等等,從鳳州到長安這一段路,前面商議了好幾次,弄得鄭鵬都有些不太耐煩。
鄭鵬收好千里眼,勒住馬頭,大聲喊道:“將士們,兄弟們,一個個都給我聽好了,現在明德門前擠滿了百姓,文武百官都來了,皇上也會在明德門迎接我們,把頭梳好、鎧甲穿好,用水袋裡的水好好擦擦臉,都把精神頭給抖出來,你們就代表著徵西軍,讓皇上看看徵西軍的威武雄壯、不可阻擋;讓長安的百姓、胡商和那些外國來的商旅、使臣看看什麼叫百戰精兵。”
皇帝在大唐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由於身份高貴、政務繁忙,為了安全起見,很少出宮,能讓皇上在門前或殿前已經很了不起,而李隆基在明德門外迎接,相當於在城外迎接,這可是最高階別的規格,鄭鵬不敢怠慢,生怕手下在李隆基和百姓面前出醜,下令手下整理著裝,看看有沒有問題。
“將軍,皇上...皇上真的來接我們嗎?”一名叫候三的侍衛一臉緊張地問道。
候三雖說是大唐人,可在西域的龜茲鎮出生,長大後沒別的本事,只能去當兵入伍,對他來說這是第一次到長安,也是第一次看到皇帝,當場就緊張起來。
“當然”鄭鵬一臉肯定地說:“我們是什麼人,我們是徵西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徵西軍,候三,一會精神點,皇上肯定來,剛剛在千里眼裡都看到禁軍和御前侍衛了。”
“一定,一定,謝謝將軍。”候三一臉感激地說。
聽到長安百姓、文武百官甚至皇帝都在明德門外歡迎,將士們一個個笑得那一個叫燦爛,興奮地議論起來:
“天啊,沒想到皇上親自來接我們,真不敢相信。”
“就像做夢一樣,就是看著西軍四軍待遇好才報的名,本以為就是守守堡壘什麼的,沒想到是去滅吐蕃,不僅滅了吐蕃,還活著去長安接受皇上的獎賞,這輩子算是沒白活。”
“俺給俺爹孃都寫了信,讓他們在長安等,也不知兩位老人家到了沒有,要是他們看到俺這樣風風光光地進長安城,肯定高興壞了。”
“嘻嘻,某也給換了庚帖、還沒過門的娘子寫信,讓她來明德門看,當她看到某高頭大馬、威風凜凜的樣子,肯定滿心歡喜。”
眾人議論紛紛,不知哪個好事者大聲問道:“鄭將軍,你那些平康坊的胭脂軍團有出現明德門替你歡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