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就不打了,坐視敵軍跑到城下?”
“求援!只能求援!”
所有人都很絕望,所有人都很悲觀,最後也不知道是誰開口,突然來了一句:
“實在不行,也就只能拖到遼國出兵了,敵軍兵臨城下,虎視眈眈,也許...也許可以讓陛下和朝中大臣,暫移濟州島。”
此言一出,滿殿譁然。
所謂“暫移”,不就是逃跑麼?濟州島位於高麗以南的海面上,遠離本土近百里,四面環海,孤懸海外,王公貴族跑過去,是要把那裡當成流亡基地?
連國王都帶頭逃跑了,那開京怎麼辦?怎麼可能守得住?
立刻便有人激烈反對,口沫橫飛罵開口的人是國賊,然而他罵著罵著,聲音卻越來越小,因為他注意到高麗王李宗衍掛著淚痕的臉上浮現了一絲窺見生機的喜意,而更多位高權重的人,也紛紛保持了沉默。
他“噔噔噔”退了幾步,不敢置信:“你們...你們怎麼敢!這裡是國都!若是連這裡都失陷了,高麗就真的要亡國了!”
“報!”此時殿外突然響起一道聲音,打斷了眾人的議論,“遼國又來了一封文書!”
所有人的臉上都浮現喜色,門下侍中李璟上前接過文書展開,然而只是略掃一眼,他的臉色就徹底變了。
上面沒有遼國出兵的訊息,只有四個字“渡江內附”。
所謂渡江內附,說白了就是避難,遼國還是沒有做出決定,但表示高麗畢竟是遼國屬國,在遼國出兵之前,高麗王李宗衍可以先去到遼國好生休養,免得慘遭倭人或者女真人的毒手。
坐在王椅上的李宗衍立刻便感動了,他猛地站起身,眼淚又湧了出來:“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於父母之國!”
看著自家王上這番有了生路就立刻準備逃跑的模樣,眾臣一時之間目瞪口呆,然而李宗衍畢竟不是缺心眼,誰會放著好好的國王不當跑去遼國當難民?實在是因為沒辦法了,不到一個月,全國八道就丟了六道,敵軍直接殺到了開京,再不走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死在城裡,如果說跑到濟州島逃難還有些猶豫,但去遼國這個“天朝上國”當難民還是很合理也很合法的。
然而李璟只用一句話就讓狂喜的李宗衍再次陷入了絕望。
“上面還說,如今高麗大亂,為防被半路截殺,王上帶人最好名數別過百,”李璟說,“也就是說,只有一百個名額。”
一百個人?後宮的妃子怕是都不止這個數吧?而且李宗衍是能去避難了,其他人呢?
大殿內再次陷入安靜,李宗衍跌坐回王椅,默默閉目流淚半晌,他才說道:
“議一議,去濟州島的事吧...”
......
倭國金國正在進攻,高麗正在淪亡,而遼國呢?
遼國在吵架。
自從三月倭國大舉入侵朝鮮,訊息快馬加鞭報到遼國以來,遼國的朝堂一刻也沒有消停過,哪怕每天都還有貴族被處刑,出頭的官員們也還是吵得不可開交,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
統兵的那幫粗人十分想打,尤其是某個上了年紀的老將最為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就能帶兵收復遼陽然後一路南下,收拾女真人和倭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管後勤的文官,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為比起倭人和高麗,金國才是心腹之患,眼下就應該先集中兵力把遼陽收回來,不用出門去打勞民傷財,此外他還批評了高麗,說他們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金國拼命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望風而逃,土崩瓦解,救也是白救。
這種說法在朝堂上得到了大多數人的認可,畢竟現在還能站在朝堂上的,要麼是最近在清洗貴族後被提拔上來,要麼是以前因為漢姓不被重用的,在他們看來,最為要緊的還是南邊的魏國,以及西京道的戰事和遼東的女真人,管高麗作甚?救了高麗也不見得有什麼好處,可要是在陰溝裡摔了一跤,那局勢可就真的更難看了。
於是經過了許多天的討論,在遼帝沒有標明任何態度的情況下,朝堂大多數人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