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樂天二十一年三月十六日,東萊府尹李宗閔緊急奏報:
“急報!前日(十四日),倭賊自釜山港出,破釜山浦,屠戮軍民,沿海烽燧盡滅,賊分兵向梁山、密陽!其陸軍五萬餘人,水軍一萬餘人,水陸並進,前線求援!”
三月二十三日,密城郡守金孝信飛馬告急:
“急報!已探明,倭軍此次進犯分九軍,人數共計七萬三千五百餘人,傾國而來!密城將被圍困,守軍望風而逃,臣欲死戰,望後方早做準備!”
三月二十九日,清道鎮將崔光秀奏:
“倭軍穿山越嶺,以火攻破關,守將李璆畏敵貪生,開啟關門後逃跑,守軍死傷過半,退保大邱!”
四月三日,達城府尹樸元宗急奏:
“自倭賊入侵之日起僅半月,高麗南方四道已失三道,僅有達城一道保全!如今守將無能,士卒畏戰,一觸即潰,四散而逃,鳥嶺天險已失,倭軍繞道聞慶,距開京僅三百里,都城危殆!現倭軍已現直抵王都跡象,是否發京畿禁軍馳援,望儘早定奪!”
開京宮城的大殿內一片死寂。
事實證明,盲目樂觀並不是一件壞事,釜山港失陷時,朝堂上下都覺得不過是發了失心瘋的倭寇想搶一把,調集周圍的大軍過去鎮壓就好了,該歌舞昇平還是歌舞昇平;大批倭軍在釜山港登入,屠戮軍民四面出擊時,滿朝公卿又覺得倭國不可能舉國入侵高麗,畢竟雙方又沒有什麼利益糾葛或者血仇,只要擋一擋,終歸是還有辦法可想的;而密城失陷,倭軍兵分九路遍地開花的時候,有些人開始急了,而有些人還是覺得這場戰爭不會上升到國戰的地步,後方還沒受到威脅,眼下最緊要的還是要搞明白為什麼這場仗會莫名其妙地打起來,於是文官和武將對罵,大家都在忙著推卸責任。
而現在倭國大軍離開京只剩三百多里了,很顯然大家都樂觀不起來了。
不過這世上的壞事總是喜歡一起來。
“據奏,”宦官的聲音聽起來像是在哭一樣難聽,“金國攻下遼陽後,以‘高麗臣遼不臣金’為藉口,自馬訾水下游南侵,渡江破義州後,長驅直入安州,西京留守鄭知常泣血急報,西京(今平壤)已失,賊趨中和、黃州,焚燬糧倉,截斷開京與西海(黃海)聯絡,黃海道失陷,如今距都城只餘四百里!”
天塌了。
如果這個時候有一副高麗堪輿圖擺在朝堂諸公面前,大家就會驚訝地發現高麗八道如今已經沒了六道,也就是說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內,四分之三的國土就被突然冒出來的南北兩個敵人給瓜分,半個月前大家都還在為了黨爭掐架,想著怎麼搭上魏國海貿發展的東風發筆橫財,可突然一轉眼。
就要亡國了。
事實上直到此刻殿中還有大部分人沒有反應過來,畢竟這事落到誰頭上誰都得一頭霧水,半個月前高麗還是太平盛世歌舞昇平,結果才過這麼點時間你告訴我全國八道已失六道,倭國金國加起來十餘萬大軍已經逼近開京不到三百里,只要再耽擱兩天,說不定連都城都要告破?
換半個月前大臣們估計只會嗤笑一聲說是痴人說夢,但現在卻沒一個人笑得出來。
其實從倭國和金國的進軍路線就能看出來,總的來說也就兩步,首先是由釜山港和馬訾水出發,先擊破南北的高麗主力水軍,其次就是分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進攻道路上的要緊層次,然後在離開京只有幾百裡的地方合軍,南北一起進攻,一舉滅亡高麗。
人家就是奔著滅國來的。
如果說在半個月以前,高麗的王侯將相們還能對自己國家的軍隊抱有一定的信心與期待,那麼現在他們算是徹底看明白了,估計倭國和金國的人都沒想過進攻會如此順利,金國有騎兵,倭國有水軍,高麗的軍隊根本沒有做什麼像樣的抵抗,見到敵軍的第一反應就是望風而逃,各路將領更是帶頭逃跑,這還是南北兩地的主力駐守兵力,其他地區的軍隊素質可想而知。
事實上如果他們不選擇逃,而是選擇死戰,再給倭國金國兩三個月,他們也打不到開京城下,高麗的國土不算小,雖然沒什麼戰略縱深,但好歹也修了那麼多城池,倭國一路打一路搶倒是不用擔心補給,但金國的騎兵絕對沒辦法在平原上那麼來去自如,畢竟他們渡江南下終究得考慮陸路拉得極長的補給線,但問題是高麗計程車卒壓根就沒有保家衛國的覺悟,畢竟太平太久,見到死人像割草一樣的場景,能不軟癱在地轉身逃跑的都算膽子大了。
事情反正就是這麼個事情,大殿內的文武們臉色都是一般難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高麗國王李宗衍坐在上方淚痕未乾,這個比起掌權者更像個讀書人的中年人哭了一天一夜,也沒見局勢有好起來半分。
最後還是門下侍中李璟打破了死寂一般的沉默:“送往遼國的求援文書有沒有回信?”
高麗畢竟是遼國的屬國,每年都要朝貢,連國王娶老婆都要遼國點頭,如今金國倭國一同進攻高麗,高麗眼看就要滅國,不找遼國找誰?
然而讓所有人的心越發沉下去的是,禮部的官員點點頭又搖搖頭,絕望道:“是有回信,但遼國說,如今西京道那邊起了些變故,國政改革又到了要緊的時間,再加上遼陽失陷,如今遼國正集中兵力攻打遼陽城,短時間內怕是沒辦法南下馳援,他們只能加大攻打金國的力度,力求讓金國回軍,其他的...只能靠我們自己多撐一段時間。”
“多撐一段時間?”有人怒極反笑,“敵軍都要打到開京城了!我們尊遼國為上國這麼多年,就換來這種對待嗎?!”
“現在是罵遼國的時候嗎?還是快想想怎麼辦!”
“怎麼辦?如今開京內還剩多少禁軍?外面可是有十萬敵軍!遼國不馳援,這仗怎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