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章獻明肅皇太后> 第387章:北地(7)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387章:北地(7) (2 / 3)

口罩出現後,在人與人之間建起了一道隔離牆帶給人類不少安全感;同時也在散佈一種恐懼的氣氛。

古代的蒙面布應該是最早的口罩,沒什麼技術含量;臉上綁塊布片就成。

歷史記載最早的“類口罩物”出現在公元前六世紀,是古代波斯人的拜火教用物。

拜火教認為俗人的氣息是不潔的,因此在進行宗教儀式時要用布包住臉。

波斯教古墓墓門上的浮雕中,祭師就帶著“口罩”。

元朝時宮殿裡獻食的人皆用絹布蒙口鼻俾其氣息,不觸飲食之物。

這種物事是用蠶絲與黃金線織成,義大利人馬可·波羅隨手記了這麼一筆無非是個閒聞逸趣。

可有人認定這是中國人發明口罩的實證,後來世上有口罩一物與中國元代怕口氣重的太監汙染食物的皇帝有莫大關係。

中國這項偉大的發明使馬可·波羅震驚,馬可.波羅轉手介紹給歐洲,讓歐洲學會這種遮擋物;似乎是口罩的雛形。

歐洲早年醫療產業被巫師所把持,真正的醫生勢單力薄;瘟疫盛行時醫生四處奔走救治病人控制疫情,巫婆神漢們覺得醫生搶了自己的生意不斷地對他們進行騷擾追打。

醫生只好用紗布遮住面目,讓巫師認不出以防遭到報復。

後來有個叫巴斯德用他那有名的鵝頸瓶所做的實驗有力地證明:空氣中有細菌存在。他根據自己對發酵作用的研究指出空氣中存在許多種細菌,它們的生命活動能引起有機物的發酵而產生各種有用的產物;有的產物還可以為另外的細菌後繼發酵、產生其它產物;空氣中也存在著人和動物的病原菌,能引起各種疾病。

為了排除雜菌,巴斯德於1886年創造了巴氏消毒法;1877年英國化學家廷德爾建立了間歇滅菌法或稱廷氏滅菌法,1876年創立了無菌外科。同年德國人科赫分離出了炭疽菌,提出有名的科赫法則。

科赫為了弄清霍亂弧菌與形態上無法區別的其他弧菌的不同,進行了生理、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使醫學細菌學得到率先發展。

口罩應用於醫學之前,無菌外科的規範雖然已包括用石炭酸消毒手術器械,外科醫生得穿手術衣,戴手術帽和橡膠手套;但並沒有使用口罩進行防護,醫生手術時常把自己口鼻腔中的細菌傳染給患者,從而引起傷口感染。

1895年,德國病理學專家萊德奇發現了空氣傳播病菌會使傷口感染,從而認為人們講話的帶菌唾液也會導致傷口惡化。

於是,他建議醫生和護士在手術時戴上一種用紗布製作、能掩住口鼻的罩具。

此舉果然有效,病人傷口感染率大為減少。從此,各國醫生紛紛採納萊德奇的建議。

於是,口罩便在歐洲醫學界逐漸流行和推廣開來。

萊德奇推廣的口罩只不過是一層包裹在外科醫生嘴巴、鼻子和鬍子上的紗布,它包紮得既緊又不舒服。

1897年,英國的一位外科醫生動腦筋在紗布內裝了一個細鐵絲的支架,使紗布與口鼻間留有間隙,從而克服了呼吸不暢、容易被唾液弄溼之弱點。

1899年,一位法國醫生做了一種六層紗布的口罩縫在手術衣的衣領上;用時只要將衣領翻上就行了。

後來改成可以自由繫結的辦法,用一個環形帶子掛在耳朵上;現代口罩就這麼華麗地誕生了。

中國第一個口罩似乎出自伍連德之手,伍連德是北京協和醫院及醫學院的主要籌辦人之一。

1935年,伍連德被提名為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候選人;成為中國歷史上走近諾貝爾獎的第一人。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