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黃蒿之內> 第一百二十四章 張孟誠的教學設想(二)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二十四章 張孟誠的教學設想(二) (2 / 2)

而且三鎮武學不只是軍事技能的培訓,要比兩京武學要好上不少。在武學本身的管理和武學生的考核上,同樣做的相當嚴格。

首先學生在物質上,有較為優渥的供給待遇,而且供給標準會按照學生的表現劃分為三等。每年年終進行考核,優秀者升格並且給予物質嘉獎,不合格的人則是降級甚至趕出學校,並且還要追回之前免費供給的錢糧物資。

而武學生的出路方面,在武舉之年自然可以像兩京武學的武學生一樣參加武舉考試。即使不在武舉之年,也可以被武學推薦給地方的督撫,由督撫抽選人才調派到地方進行實習。如果他們確實是才能比較出眾,就會得到進一步的推薦,最後上報中央作為儲備的將才進行管理。

三鎮武學的出現確實很令人振奮,只是可惜時局變化,明廷的威脅從薊鎮之外轉向了遼東。之後張居正被清算,戚繼光被調離,三鎮武學逐漸陷入了衰落。

同樣感到可惜的張孟誠,就是打算借鑑三鎮武學,在金鼎山設立一所真正有用於戰陣的軍事學校。而且教學內容要更加的嚴格和細化,除了要嚴格訓練各種武器的運用,隊形的演練以及騎術、訊號等其他軍事技能外,軍事技能的教學時間也要大量增加。

對於實際上並沒有多大作用的儒家經典,張孟誠打算去除掉其中大半。替換成更為純粹的軍事理論教學,統一改教識字、算術、製圖、後勤、軍制和戰術等知識。

而繁瑣的武經七書等傳統兵法,張孟誠也打算擇優收錄。等到孩子們有更牢靠的知識基礎,才會再透過原文記載和白話文並列的方式進行教學。

據張孟誠觀察,明末這個時期的明軍官兵雖然也有些認字的,但是文盲還是佔了絕對多數。即使是一些世襲軍官,他們之中也存在相當多的文盲。偶爾有一些認字的,也多半是背一些之乎者也的儒學典籍,與戰爭毫不相干。

即使找到幾位看過一點孫子兵法之類兵書的人,大多也只是會背幾句死書。很多時候他們連背誦的這些話是什麼意思,都很少有人知道。這些人對於兵法裡樸素的唯物知識並不重視,反而對於兵書上的迷信糟粕視為兵家秘計。

像是燒香製作神符唸咒刀槍不入,練什麼避箭法需要注意保持的奇怪習慣,還有就是斬雞頭預測吉凶等等。這些事很多次讓張孟誠以為遇上了義和團那樣的神棍,而不是護衛大明江山的官軍。

當然這也和張孟誠接觸的明軍軍官太少,研究物件的檔次太低有關。像張應昌、杜文煥那種武官的等級,應該會有更好的表現。

不過這兩名明軍驍將也是因為身處邊地,迫切的軍事環境以及自家的一些家學,才造就了他們自身的軍事素質,並非是靠朝廷的系統培養。而且在見識過他們的一些戰鬥後,張孟誠認為他們的水準總體上也並沒有多高。

沒有良好的軍事院校批次保質的生產軍事人才,明朝也就只能在軍事人才的選撥途徑上多下功夫。

戰場上不時有些驍勇的將士出現,他們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也能應付一些水準有限的敵人。憑藉著他們勇武的衝鋒,組織度極低的內地叛賊多半難以招架。

雖然明朝的武學並不給力,所以它發揮的功用更多的是保障向朝廷的武舉,定期提供大量識字的應試人員。

從這點來看,與明朝武學配套的武舉制度,反倒是發揮了軍事人才抽選機制應有的作用。一些傑出的人才脫穎而出,在大明的國防上作出了不小的貢獻。其中在後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武舉錄取者,就是戚繼光這位寫下《紀效新書》與《練兵實紀》的兵家大師。

戚繼光作為衛所繫統裡的世襲武官,他也看不上大明的武學教育。生活並不寬裕的他反而是靠自身努力,才積累起了紮實的軍事基礎。之後在北京舉行的武舉會試,他藉助自己獨到的見識才一鳴驚人,同時為自己未來的四處征戰,跨出了比較完美的第一步。

而且不只是戚繼光,根據張孟誠對延綏鎮和陝西其他邊鎮武官的瞭解,有不少知名的武官都是從武舉這條路被選拔出來的。所以武舉這東西對於明朝的政府和民眾來說,確實是一個還算有用的系統。

這也是張孟誠最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他打算親身嘗試一下這項還在發揮效用的機制。雖然大明的武舉不時有作弊現象出現,但是它確實是一條理論上可行的上升門路。而且有武舉的激勵,山寨學堂裡的孩子們也能有更多的動力好好學習知識。

PS:注一:出自《明太祖實錄》卷之一百八十三。

注二:這段割舌、斷手的處罰記載,出自《圖書編》卷八十五的《武職廕襲》。在裡面還有具體處罰事例的記載,“府軍左衛千戶虞讓男、虞端吹簫唱曲,將上唇連鼻尖割了。龍江衛指揮伏顒與小旗姚宴保蹴圓,卸了右腳。”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