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張孟誠之前就作出了幾個兵棋的粗淺試製品,還聽取了不少歷經戰陣的老兵經驗。但是他從最早開始製作兵棋到現在,實際才只有差不多三個月的時間。
而且他努力蒐集的資料還是相當有限,兵棋在使用中面臨的各種不同情況和計算傷亡的大量規則,始終不能讓張孟誠滿意。對於這個還未完善的東西,張孟誠不想過快拿出來對其他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實際上就連管玉澤也沒有被教導兵棋的詳細操作,因為這名優秀的學生知識水準勉強達到了一定程度,張孟誠只是讓管玉澤幫自己計算各種資料,同時又不停抄錄張孟誠混亂的手稿而已。
等到兵棋未完善的地方被解決以後,張孟誠自然會把兵棋搬出來讓草堂的孩子們開始學習運用。張孟誠製作的是戰術兵棋,而且兵棋最小的編制單位是五個人的伍,對於金鼎山目前面臨的情況是十分合適的。
只是兵棋的事情還是過於複雜,像是指揮官的領導力就難以量化。其他的規則也過於狹隘,一直造成兵棋的推演顯得過於刻板。所以張孟誠決定暫時停止思考這個難辦的問題,先回到山寨草堂孩子們的教育問題的上。
在把注意力收回來後,張孟誠又在腦中想了一遍其他新加入山寨的孩子。艾蒿巔蔡氏經過挑選送過來的孩子,確實有些資質。不只是騎術一項,其他刀槍棍棒的武藝基礎也打的相當紮實。
而且艾蒿巔也對他們做過一些識字教育,現在他們在金鼎山學習拼音後,掌握的識字數量更是上了一個臺階。其他像阿拉伯數字以及一些數學符號,這些艾蒿巔的孩子也都學得很快。再過一段時間他們多半能追上草堂其他孩子的進度,甚至有可能成為學堂一眾學生中的尖子。
張孟誠打算在兵棋完成之前儘量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把他們和金鼎山其他的孩子一起調教成一支不同於明代衛所的官舍子弟,也和流賊之中的孩兒兵有明顯差別的準軍事化預備力量。
對於山寨閱微草堂的規劃,張孟誠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目標。他打算在金鼎山建立起一個武備學堂。而這個學堂要比明朝南北兩京的京衛武學,以及隆慶年間設定的遵化、永平、密雲三鎮武學都更實用和專業。
在穿越明朝多年後,經過張孟誠的觀察,明朝的軍事人才教育機制並不專業。近現代的軍校這種東西,至少在延綏鎮是絕對沒有的,只有一些教授儒學的衛所學校。
明朝自立國起,就陸續在各地衛所設定了不少的學校。但這些學校的教學內容,大都是像《論語》這樣的儒家經典,對於軍事人才的培養幾乎沒有什麼助力。
所以有明一代,這些衛所學校反而教育出了不少軍戶出身的進士,而很少有什麼出名的軍事人才從其中誕生。
明初的官方軍事學校,只有建文時期短暫設定過武學。但是沒能堅持多久就被朝廷下令廢除,等到正統六年才得到恢復。
可是正統時期的明朝衛所,原來大明積攢的精兵宿將早就已經所剩無幾,同時明朝整體的國策也陷入了日益崇文的保守主義。在缺乏足夠專業的軍事人才,整體的環境又不好的情況下,明朝的武學並沒有能夠發展成近現代的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