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沒有回答老和尚,只是輕輕地念了一首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小和尚說完後,老和尚微微一笑,敲了一下小和尚的頭。
然後老和尚轉過頭,向張先生和李去病微微一笑,對著十二說了句“我看施主與佛法有緣。”
張先生笑了笑,沒有答話。
李去病吐了吐舌頭,說道“麼的緣,麼的緣,我可不想當和尚”。
老和尚繼續說道“小施主,剛剛走過一座石碑,上面寫著‘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將心外求,舍父逃走’,小施主到現在為止,心裡還一直在唸,對也不對?。”
李去病頓時目瞪口呆。
張先生對著老和尚說了句“兩京法主,三帝門師,何苦來哉?”
老和尚隨之起身,再次雙手合十,低頭佛唱一聲,喃喃道“一行三味,唸佛者誰。”
在回姚家鎮的路上,張先生問李去病道“十二,你知道小和尚怎麼選的嗎?”
李去病回答道:“先生,小和尚選擇了蟬,這首詩學生背過。只是學生不明白小和尚為什麼會選擇一隻夏蟬。”
張先生笑著回答道:“相傳,佛主拈花,迦葉一笑,這一花就是一世界,一佛就是一如來。老和尚為什麼用一朵蒲公英花呢,是因為蒲公英花遇到風之後,就會隨風飛舞,聚是一朵花,散是滿天星,而花莖說禿就禿了,這個沒有花的花莖像不像老和尚的禿頭啊。”
李去病笑著說道:“先生說得極是,是像和尚的禿頭。”
張先生接著說道:“那本般若心經手稿,相傳是老和尚這一脈祖師親筆書寫的,是這一脈的掌教信物。般若心經是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時所宣說,乃大乘佛法中之第一深法,有個說法叫‘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至於那個夏蟬,蟬就是禪的諧音,這裡面既有禪宗的意思,又有禪讓的意思。夏蟬,更是有個說法叫‘一蟬一夏,一夏一生,一生一世’。”
張先生看了看李去病,然後又說道:“這三件寶貝其實都是一個意思,老和尚要圓寂了,在向小和尚交代後事,希望小和尚能接過他們這一脈的傳承。小和尚選擇夏蟬,則說了三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我喜歡蟬,他們垂飲清露,自身高潔,跟我們一脈是一樣的;第二層意思是既然這是我的因緣,我會接過咱們這一脈的傳承,而且會發揚光大;第三層意思是小和尚提醒老和尚他還小,傳承後可能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讓老和尚要提前準備。”
張先生說完後,摸了摸李去病的頭,說了兩句完全不相關的話:“這樣的小和尚多好啊,不過先生不希望十二像他這樣。”
李去病還記得回到小鎮後,張先生沒有讓他回家,而是帶他去了趟學塾,在學塾後面的小屋,他見了一幅畫像,先生啥話也沒有說,讓他磕了三個頭。
那天夜裡,張先生喝了好多酒,說了很多話。
張先生對他講:“小十二,為國泰民安,願星夜馳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