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劉禪的規劃並不與法正心中所想完全背道而馳。
當初法正勸劉備取漢中時就說過拿下漢中的好處:“廣農積穀,觀釁伺隙,上可以傾覆寇敵,尊獎王室。
“中可以蠶食雍、涼,廣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為持久之計。”
其實對於以漢中為跳板,拿下雍涼的方針,法正心裡也有數。
只是如今的大好局面,才讓法正想要一舉“傾覆寇敵”罷了。
而劉禪則認為曹魏這個統一北方的龐然大物,很難一舉傾覆,不願孤注一擲。
季漢國力有限,發動戰爭就必須取得實際的戰果與好處,削弱敵人,壯大自己。
否則一旦失利,便又可能走上歷史的老路,現有的版圖拖得越久,對季漢越不利。
“既是汝提出要西出祁山,那如何才能完成斷隴,可是已有腹案?”老劉略帶考校之意問道。
諸葛亮與法正等一眾官員將領也期待的看向劉禪,以他們對太子的瞭解,一件事他如果提出要做,那必然已經想好怎麼做了。
甚至都已經準備好一個成熟而完整的計劃了,這才是劉禪一貫的行事風格。
劉禪自信一笑,這自然難不倒他。
雖然丞相歷史上的北伐行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那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因為計劃本身不可行。
而且即便計劃有不夠完善的地方,對於如今理論和實踐都具備的劉禪來說,查漏補缺的能力還是有的。
“首先,西出祁山道並沒有想象中那般艱難,比起子午道等其他道路而言,祁山道反而平坦易行許多。且可沿沔水行進,前半程藉助沔水運糧。”
偷偷瞥了一眼諸葛亮,劉禪又道:“若可改如今雙輪糧車為獨輪,運糧大船改多造小艇,則勢必更可適應艱險道路與湍急河流。”
他其實就是在暗示諸葛亮趕快把木牛流馬整出來……不過這個只是錦上添花,並非必需品就是了。
諸葛亮聽罷果然眼前一亮,若有所思。
劉禪去上庸平叛的時候曾在漢中停留,又和了解雍涼的馬超交往密切,他的這番說辭對臣子們而言還是很有說服力的。
“孤曾聽驃騎將軍說,隴右多地士族、官民心向漢室,對於曹魏的苛政重稅與徭役早有不滿。若兵出祁山時遣人聯絡,定然有人舉旗響應,甚至倒戈而降。”
這後一段則不是馬超說的,而是劉禪預知歷史的優勢,不過是借馬超的名頭讓自己的說法顯得更合理一些。
劉禪先把大家心中最擔憂的糧草問題安撫了一下,而他所說也是基於事實。
祁山道固然補給線漫長,但其實相比之下並不算險峻。
同以前相比,漢中平原的大量人口補充以及農業技術改善,讓其完全有可能在今年實現自給自足。
這樣一來,益州的補給壓力也會小很多。
而後又說明曹魏西部地區與中央的矛盾,倘若稍加勸誘挑撥,許多地方便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眾臣聞言,信心便又增加了一些。
“若真如太子所說,西出祁山、擷取隴右,似乎易如反掌?雍涼之地聽來似乎唾手可得。”說話的是李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