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遊戲競技>變身古典女神> 第三百一十九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三更,求個月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百一十九章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第三更,求個月票) (1 / 2)

“當然,我說這些話也並不是全盤否定了民樂的交響性,交響性是一個充滿科學質感的詞彙,我們需要不斷的在音樂中試驗,才能明白民樂樂器在交響樂之中的空間感,以期尋找更多的能夠融匯進入樂曲之中的樂器。”

沈武寰的一番總結總算平息了風波,但仍然有人覺得這事情不太對。

一個老者提問道:“沈教授,您雖然現在是文字輩的大前輩,但為何敢斷言民樂中沒有能夠很好融入交響之樂器呢?”

沈武寰從善如流:“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CN人的傳統的聽覺系統就是偏愛高音的,所以基本上流傳下來的民間樂器都是高音樂器,典型的就像笛子(梆笛曲笛都是),高、二、京、板胡,嗩吶,笙,琵琶,以及各種金屬打擊樂器。”

“而一提到民間音樂,要麼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吹打樂,要麼就是各種給戲曲伴奏的背景音樂,第一種純粹是熱鬧,第二種幾乎都是幾件樂器以線條式的行進為主,沒有什麼像交響樂那樣的從高到低的帶狀呈現形式。”

“所以,我們很難在民樂交響之中找尋一種專門用以輔助低音的樂器來烘托氣氛,這也是為了更好的音樂層次感,至於相關的研發,我們暫時做不到,也只好利用一下西洋樂器了。”

老者被沈武寰這一通話搞的暈暈乎乎的,什麼線條式行進,什麼帶狀呈現形式,他愣是完全沒聽懂。

但有一點他聽懂了。

CN人素來酷愛高音,無論是歌唱還是樂器,高音衝破耳膜的那種感覺是本土人士的最愛,所以由著這種喜好演變而來的樂器也就是有了相應的特點。

但西洋音樂的帶狀呈現結構保證了它們在每一個音域上都有著非常好的表現力,更重要的是,在沒有雄厚的低音保證下,高音和中音就如同空中樓閣一般虛無,這也是民樂所欠缺的。

同時,在過去的世界之中,那些民樂家們同樣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在缺乏低音絃樂器的時候,該如何塑造一個純血統的民族樂團呢?

最後還是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大手一揮確立的方針。

有資料記載。

1964年,***總理十分關心民族低音拉絃樂器的改革,他說:“要搞出自己民族的低音樂器來,不但造型要美,要有民族特色,而且要有自己的演奏方法。”

於是乎,國家又出手了——

1993年,文化部將低音拉絃樂器列入到文化部民族低音弓弦樂器公關專案。

2013年,將《民族低音拉絃樂器改良》正式列入國家文化科技提升計劃專案。

有了經費,眾多音樂學院才參與進來,進行共同研發。

隨著漫長的時間,終於開發出了一些適合民樂的新型樂器。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