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起身,這廳裡坐不下去了。
跟崔鶯鶯坐一起,有時總覺得她隨時隨地的都帶著個小算盤,不停的算計著。哎,女人啊,就是喜歡算計。
把兩千多畝地都收回來自己統一耕種,用莊奴和長短工,倒是效率高收益也高,可畢竟鄉民們都是一直佃種著那些地的,現在全收了回來,還是有些不好。畢竟出爾反爾,言而無信啊。
出了門,閒逛一圈,到了馬周的那個賬房舊窯前,看到他正端了個搖搖椅在門前的莘樹下看書。
莘樹長的很茂盛,村民們的門前屋外都有栽樹,大多數是門前載莘樹,門後種桑,院裡種棗,周圍種柳。莘樹是種臘的材料,桑樹能養蠶,棗樹能吃,柳樹還能砍枝條編筐,總之就是處處充滿著農村那種實用性。
不過沒人在門前種桑,屋後種柳,俗話說門前不栽桑,屋後不植柳。
“看什麼書呢?”
張超問。
馬周見張超過來,要起來認座。
“算了,你這就一張搖椅讓給我,你也沒的坐,我站坐就好。”
“看老子的道德經。”馬周又坐下。
馬周已經決定跟張超去東宮,這些天正忙著看書。
“三郎今天好像有心事?”
張超把今天崔鶯鶯打算毀掉與原來佃戶們籤的租約的事情說了遍。
“出爾反爾,言而無信,這可是相當傷張家名望的。”
張家現在也算是一方豪強,是地方鄉紳,積累了不少的民望,平時大家都挺信服張家的,有什麼事情,都來找張家。
可民望也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如張家這樣的毀約行為,那可是相當損人望的。如果鄉紳常幹些放利逼債,逼奪田產、欺男霸女之類的事情,那麼最終就會成為劣紳了,做的過了,甚至會引的官府來追究。
“十三娘為何要毀約呢?相信總會有些補償吧?”
“十三娘給佃戶們的補償就是等村裡私塾建好後,到時允許佃戶們的孩子來免費上學。”
馬週一下子坐直了身子,手指敲打著扶手讚歎道,“這是好事啊,這條件足夠了,相信只要佃戶不傻,都知道這是個難得的善舉呢。他們得燒多少高香,才有這樣的機會。大家不但不會怨十三娘收地,還會萬分感激十三娘給了他們這樣一個機會呢。”
馬周想起了自己以前的求學經歷,少時家貧,為了讀書可是相當的不易。那時他給人做牧童放牛娃,經常跑到附近大戶家的宗學邊上去偷聽。後來被先生髮現了,先生意外發現馬周雖然只是偷聽,可居然學的很好,甚至比在課堂上學習的大多數孩子都學的好。
先生把這件事情跟族長說了,族長聽說之後,破例允許了這個本族旁枝的貧家子弟進私塾旁聽。
他當時能進學,一是他聰明,表出極佳的讀書天賦,二則是他其實還是那大戶的旁枝子弟。看在同族的份上,那大戶才讓他進了宗學,並免了他的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