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思兔TXT免費看>靈異小說>唐朝好地主> 第205章 私塾(第三章,1900月票加更)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205章 私塾(第三章,1900月票加更) (1 / 3)

第三更送上,1900月票加更。

張超早就打算在張家溝建所私熟,給村裡孩童啟蒙。做為私塾的校舍都已經建的差不多了,過完年就能招生入學。

在隋朝一統南北之後,已經很重視學校的建設,在隋時,從中央到地方,都設有官學。中央有國子寺,下設五學。另外大理寺中,也有律博士和學生,專門教授律法,太常寺下的太醫署,則有醫學博士、按摩博士、藥園師等,教授專門的學生。

秘書省下的太史曹,也設有天文、曆法、漏刻博士等,教授專門學生。

而在地方上,州縣也都有設立州學縣學,尤其是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學校更多,講誦不絕。

隋時也湧出不少有名的大儒,開廬講學,甚至學生多達數千人聽講的。例如死後被學生們私諡為文中子的王通,棄官歸鄉,以著書講學為業,鑽研孔子六經,做續六經,門下弟子後來遍及武德、貞觀朝堂。

如河南董恆、南陽程元、中山賈瓊、河東薛收、太山姚義、太原溫彥博、京兆杜淹等,甚至據說房玄齡和魏徵、李靖等也曾經在王通草廬聽過講。

而許多士族名門,更是有著自己的宗學。他們的家學淵源流長,收藏許多經典,名儒輩出。

楊廣繼位之後,更是大力發展教育。只是這種局面沒有維持多久,隋末戰亂起。

世路末夷,學校盡廢。

到了眼下唐初,除了中央的國子學恢復外,許多地方上的州縣學並未恢復,民間多是靠家學私學教書授道。

寧民縣有所縣學,但學校條件很簡陋,能收的學生很少。一些地方豪強地主,都是湊錢建私塾。

張超的私塾還在剛建時,就引得許多鄉民們圍觀了。

讀書,那還是極少人才有的機會,就連一般的小地主都難有門路,更別說普通的鄉民農人了。誰都知道,讀了書,就不再是睜眼瞎,讀了書,就有機會改變身份。到了後世八九十年代,許多鄉村,出一個大學生,都是極了不得的事情,得辦酒席,甚至全村的人給湊學費送上學的,全村人都感到光榮。

可想讀書,卻又是何其難也。

在私學家學盛行,官學不昌的這個時代,想到那些大族建立的私熟家學裡去附學讀書,起碼得是沾親帶故才行,要不然你就得很有錢,否則根本沒這機會。

況且,供個孩子讀書的成本可是非常高的,甚至不比讓孩子學武便宜。隨便一本書,可能就得幾千錢了,買沓紙,都是幾百錢,文房四寶一套,更不便宜。

家裡沒個百把畝田,是供不起一個孩子讀書的開銷的。何況,上學還得給老師束脩。

總之,如張超這樣的一地土豪地主,如果想讓自己的兒子去讀個書,倒是沒什麼問題,供養的起,也有門路能進入學校。但如張家溝的村民們,就難了。

崔鶯鶯提出要用入學資格,來換取那些跟張家簽定了租佃契約的佃民們終結契約,把地交還給張家,張超都為她的這想法驚訝。

但很明顯,這個想法真的很厲害,他相信,只要一公佈,那些佃戶絕對願意放棄佃種張家的地,而來換取這樣一個讓子弟讀書開眼的機會。

“不過他們也供不起啊。”紅線在一邊道。

張超笑了一下,“我們建私塾又不是為了賺錢,等私熟建起來,我們可以貼補一點,不收學生們的學費書費這些。”建私塾,這是相當於做善事,因此張超真沒想過賺錢。

崔鶯鶯也覺得貼補一點沒什麼,能換回張家在外的其餘一千來畝地,就非常划算了。收這些佃民的孩子讀書,還能掙個名望。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