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是新任的何北海,老朽鄭玄,在此有禮了。”鄭玄站在牛車之上朝何白遙遙拱手一禮,再在牛車前計程車子挽扶下下車,向何白迎去。
何白小跑到鄭玄身前十步,便彎腰大禮相拜。自來此世數年之後,古代國人的多禮被何白學得淋漓盡致,見人就謙虛有禮,那絕對無錯。對於名望高的老士人,更要禮上加禮,決不能以官職相欺,如能持弟子之禮最好。這便是禮賢下士、克已待人的最佳態度了。縱然人家不應召喚,但心中絕對是滿意的。
鄭玄上前扶起何白說道:“老朽區區白身布衣,可不敢何北海如此大禮啊。”
何白笑道:“康成先生名滿天下,若想出仕,至少也是三公之尊。何白區區無知之人,焉敢對康成先生無禮。”
鄭玄搖著何白的手道:“何北海的《防治災害百條上議疏》一出,世人無敢言說何北海是無知之人矣。”
原來,在近數十年來的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朝廷從皇帝到百官都相信災異、符瑞之說。把各種自然災害視為上天對人類的懲罰和警告;而把自然界罕見的一些現象,如禾生雙穗、珍禽異獸出現等,看作上天對人們的獎勵和對“政治清明”的讚賞。
為了證明統治者的行為符合天意,朝廷上下便鼓勵地方官府將“符瑞”逐級上報,藉以神化和歌頌朝庭的統治。直到最近十年,災禍越演越烈,這才減少了這些上報的“符瑞”之行。
鄭玄雖然飽讀經史,但是對災異之事明知有假,但就是不能反駁,不由十分的鬱悶難解。直到何白的《防治災害百條上議疏》一出,以及何白在朝中的各種稀奇答問,讓鄭玄頓時眼見光明,猶如眼前被推開了一扇神奇的大門,裡面有許許多多從未見過的知識。
普通人也許認為何白只是好古怪奇言,本身並沒什麼大的才能。但在鄭玄這般好學不倦的人眼中,何白腦中的那些莫名知識,仍是其汲取天地知識的大寶庫。就如蔡邕一般,鄭玄亦對何白萬分的重視。縱然會被人誤以為鄭玄在拍何白這本郡父母官的馬屁,鄭玄也不辭數百里的辛苦,從東萊郡不其縣來到郡界之外的諸縣相候。
何白聽聞鄭玄是專門前來等候自已的,那感動之情更是無以復加。要知鄭玄可是連大將軍何進都不鳥的高人啊,在歷史中縱是稱霸一方的袁紹、曹操都不得鄭玄的主動投效。常人能得鄭玄一讚,那絕對會成為聞名天下的名士。何白能得鄭玄的數百里相迎,那絕對是堪比儒宗的大名士了。
何白感動的想哭,卻不知該如何感謝。在來北海上任之初,何白還擔心自已的出身不夠高貴,又太過年青,會被北海當地計程車人豪門所藐視排擠,不能大展身手。
只怕要與陶謙在徐州一般的強硬手段,或者殺殺人頭才能安定一郡。如今有鄭玄的帶頭支援,安定一州可算輕鬆之及。於是再度深深的向鄭玄拜謝下去,真心的執弟子之禮了。
鄭玄也正經的拜道:“老朽得聞何北海的《陰陽五行說》與《九品中正制》,又聞知何北海將至北海國上任,心中不由歡喜無限。有何北海牧守吾鄉吾土,吾之鄉土得大治矣,吾鄉之人才得大用矣。”
原來鄭玄不單單是看重何白的學識,更看重何白的到來,能對北海一國有極大的益處。從何白的《陰陽五行說》中得知,何白重視法律法規,雖天子犯法,亦要懲治。這可比《史記*商君列傳》中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更勝一籌。日後的北海必定秩序肅然。
何白重視公德輕私德,這又比那些重視私德,愛惜羽毛的沽名釣譽之輩再勝一籌。再有五行之說相生相剋,相輔相承的共同發展之語,這是不輕賤任何一方的治國理念,對於出生貧寒的鄭玄也是深表贊同的。有何白前來治北海,想來寒門亦有出頭的一日。
而《九品中正制》雖然已有了成品,但京師大事連連發生,根本不能形成法規的形式通行各州、郡、縣。如今有何白前來北海,以何白這提議人對《九品中正制》的瞭解,提前在北海實施十分簡單。
若是何白在北海國真能做到這些,那北海國可真會達到人間仙境之地了。於是鄭玄不致勞苦的前來迎接何白,便是想讓自已的家鄉能得到大治,從而變得愈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