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三國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四十三章 徐州收益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四十三章 徐州收益 (1 / 2)

昭寧元年八月,帝稱因身無德於天下,故失傳國玉璽。九月,禪位於有德之皇弟陳留王協,命太傅袁隗、相國董卓共輔之,改元永漢。十一月,帝東巡於青州,就食於東萊。並以盧植為相,罷帝位,降稱東萊義王。《後漢書》蔡邕

何白領兵至北海,走的是陳留-梁-沛-東海-琅琊-北海的道路,明著是因為這條路太平好走,暗著卻是為將來南下徐揚考察一番沿途的道路地形。

此時徐州的北面青州、兗州黃巾此起彼伏,徐州卻相對太平無事。自去年陶謙擊敗徐州黃巾賊後,以陳登為典農校尉,在徐州境內實行屯田。短短時間內,徐州農業生產得到極大的恢復和發展,州內百姓富足,穀米屯滿糧倉。

何白感覺此時在天下未亂之前,與徐州文武相友善的話,這對將來自已在青州的統治極有好處。於是何白在路過徐州之時,不但命令下軍全體官兵嚴整軍紀,遵守後世軍隊的八項紀律,還將自身最威武又平宜近人的一面展露給徐州人看。徐州人在見過下軍的軍容軍紀之後,無不為下軍的威武之姿而深感敬服。

之後何白又請求暫留徐州整軍,刻意的與徐州刺史陶謙相結交,與徐州別駕富豪糜竺相親善,與徐州丹揚兵大將曹豹、許耽、呂由等論交情。又向陳登、王朗、趙昱等徐州名士請教治郡見解,更向泰山流民將領臧霸、孫觀等請教與黃巾作戰的戰術問題。

如今的何白可算是天下聞名的名士,在刻意的折節下士、屈已待人的交往之中,徐州文武皆對何白大為親近。陶謙認為何白是天然的盟友之選;糜竺等官員認為何白有英主之相。他名士們亦認為何白的才學與見解別具一格,品性與德行都令人讚賞不已。特別是對百姓的態度,有若人之父母,將來的北海國必定大治。

看來何白到京師洛陽養望半年,還是大有所得啊。特別是下邳陳氏可是與袁氏平起交遊的漢朝三公門第,當時陳氏一族的刺史郡守一大把。陳珪、陳登父子能夠與何白平等而交,趟若何白日後主政徐州,必不會引起徐州士族的反感。

在徐州相對獨立的騎都尉臧霸也認為何白的能力不輸於已,又因何白的官位略高,早已名滿天下,更年長一歲,於是率泰山諸將以兄事白。有如此眾多的勢力認同何白,將來陶謙有事,何白只怕能夠輕易的將徐州收歸囊中。

在沒有與陶謙相交時,何白還按三國演義中那般認為陶謙是個老好人。相交一陣之後,何白便就知曉,陶謙為人性格剛強霸道,治理徐州頗有些嚴酷的意味。但還好不是苛政型的,只是手段強硬與徐州士族稱不上友善,與徐州士人們的關係比較緊張,有些獨裁的意味。

因為其自身擁有極強的軍力,有三軍一萬五千人的丹楊精卒為私兵。加上朝庭原有的刺史部大軍,以及其個人的威望、官途、戰績、還有極強的整合能力,方能將徐州所有的勢力整合在一起,隱隱的有割據一方的態勢。

說來以州牧、刺史之身於暗中割據一方的先行者,不正是益州的劉焉與徐州的陶謙麼。就算是袁紹、袁術、曹操、公孫瓚等人,也還要遲上兩年才成。

也正是因為陶謙的霸道,與徐州士人的關係緊張,所以在前不久察舉張昭為茂才時,被張昭拒絕了。陶謙認為張昭輕視他,因此將張昭監禁。恰好何白剛剛到來,又與張昭好友趙昱相互援救,這才被釋放出來。

何白又大力的邀請張昭前往北海暫避,張昭也想看看以何白的觀念治郡成效如何,於是決意前往北海暫居。至此,何白才滿意的領軍向北海國而去。

路經琅琊,又向駐軍於琅琊國的臧霸告別。一路行到陽都,何白突然想到諸葛亮似乎就是陽都人。雖然其現在還正年幼,上門打好關係也不錯。

於是命人詢問陽都諸葛氏的府邸何在,不想卻得知到諸葛亮之父諸葛珪,已於前年時就不幸逝世了。母親章氏則更早一步去逝,如今諸葛氏一家的成年人只有繼母一人。小輩中年紀最大的諸葛瑾也才剛滿十五週歲,而諸葛亮更才只有八週歲而已。

諸葛亮的親叔叔諸葛玄如今正在四方遊學,不知所蹤,無人可以關照到他們。此時的諸葛亮一家六口人正是坐吃山空,無人依靠的境地。何白大喜,如此不正是天助我也麼。當即備上厚禮,前往諸葛家拜訪。

陽都諸葛氏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諸葛亮這支恐怕算是庶出了,所以沒有在祖地諸縣居住,而是分離搬到了陽都縣來。不過即便如此,他家也算得上是名門望族出身,只是到了諸葛亮父親諸葛珪這一代已經是明顯沒落了。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