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三國志之大白天下> 第一百一十九章 冷眼旁觀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一百一十九章 冷眼旁觀 (1 / 2)

兩日後,沒能暗殺何進成功的蹇碩,終於瞞不住漢靈帝駕崩的訊息,在內外冷眼之中,再也把持不住了。只得透過正常的方式,請何進入宮,至嘉德殿處理漢靈帝的後事。

然而被何白勸止,早就迫不急待的何進,興沖沖的邀請百官一齊入宮,擁立皇子辨就在漢靈帝的靈前匆匆登基。之後因為皇帝年幼,何太后臨朝垂簾聽政。何進又不敢獨攬朝權,於是奏請升後將軍袁隗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參錄尚書事。

何白在側看得是連連搖頭,俗話說得好,越是到了關健時刻,就越是要慎重的行事。反正大權就要在握了,又沒什麼反水的變故,何必急於一時呢?先好生的操辦漢靈帝的後事不成麼?等過上幾日再名正言順的擁立劉辨登基不好麼?如此匆匆的擁立劉辨登基,就好像還有人搶似的,迫不及待的樣子,平白讓人小瞧了幾分。

而且何進身為大將軍,明明大權在握,又有身為太后的親妹支援,卻不敢一人獨霸朝堂,竟將袁隗拉來一同參錄尚書事。也不想想那袁隗是誰?是汝南四世三公的袁氏家主。以袁氏在朝中與州郡的影響力及人脈關係,不出多久,朝權就會徹底的落入其手也。

何進不去拉攏親近本就是執政三公,而勢力相對弱小的馬日磾、丁宮與劉弘三人。卻去拉攏身為後將軍卻勢力龐大的袁隗一人,實在是失策之及。

這一切都是被權力衝昏頭腦的何進自已思想的,也沒問過何白半句,何白自然不去管他,由著他去。

不幾日,欲做孤臣忠臣的蹇碩,此時卻惶惶不可終日,於是與十常侍商量再度暗殺何進。然而其良好的時機早過,哪裡還有人自尋死路。

蹇碩於是遭到了宮中所有人的落井下石,被宦官們活捉之後交給了何進下獄,並於當夜就在獄中被殺死。蹇碩的上軍兵馬大權,於是落入到何進之手,從此何進可以自由的出入宮禁了。

然十常侍與蹇碩本為一體,十常侍主政,蹇碩主軍,同是漢靈帝執政朝堂的兩大臂膀。如今十常侍們自廢武功,沒有了蹇碩領軍護衛,又失去兵權的他們,就如一群待宰的羔羊一般,隨時有被殺的可能性,畢竟兩次黨錮之禍可把士人與朝臣們害慘了。

十常侍對蹇碩的出賣,雖然安撫了何進之心,卻讓袁紹引發了對十常侍的殺心。袁紹之所以名傳天下,除了孝道之外,就是在黨錮之禍時利用家世,相助黨人們逃脫宦官的迫害。嚐到甜頭的袁紹對宦官們可說是虎視眈眈,隨時有攻擊的可能性。

十常侍們自廢武功,對袁紹來說是天大之喜。但是不等袁紹謀劃完畢,同時間也反應過來的十常侍們,也不認為安撫住何進便就萬無一失了。於是又搬出了漢靈帝之母,董太皇太后出來垂簾聽政。一是為皇子協爭一份不錯的待遇,二是護住皇家的忠僕十常侍,不叫士人們把他們給滅了。

此策看似不錯,然而十常侍們對董太皇太后的政治智慧太過高估了。對於這個董太皇太后,何白同樣搖頭不已,這個老女人在漢靈帝年少之時,就胡亂教唆漢靈帝賣官賣爵。身為太后不好好教育皇帝,也不為兒子的天下做半分考量,胡亂行事,肆意妄為,貪婪斂財,可說要為漢靈帝一朝之混亂,負上絕大部分的責任。

現在兒子死了,沒有依靠的渾人居然想要垂簾聽政,與大臣爭權,簡直就是在找死。也不想想自已憑什麼?

當初為了能讓劉協當上太子,她給漢靈帝上了不少何太后與劉辨的眼藥,可把何太后得罪的不輕。如今新皇帝是劉辨,掌權的是母親與舅舅,而與之有怨的奶奶卻要出來垂簾聽政,爭權奪利。想想就讓人堵心不已。

如果董太皇太后的政治智慧高明,手腕過人那還好。然而其卻粗魯蠻橫,盛氣凌人,不但再一次把何太后與何進得罪,更引起了百官們對其的反感。何太后在後宮設宴,欲要勸說不聽,反而還威脅起何太后,想以親侄子驃騎大將軍董重誅殺何進,更有廢除劉辨重立劉協之意,簡直是愚蠢之極。

正得意萬狀的何太后與何進哪能受得了這個,更懷疑蹇碩欲殺何進,只怕是受到董太皇太后所指使。畢竟漢靈帝當時是死在董太皇太后的宮中,只說隱瞞皇帝駕崩之事,董太皇太后就逃不了干係。

為防萬一,何進立即召太傅袁隗、三公共議。袁隗與三公同樣不喜董太皇太后,自無不可。於是使廷臣奏董太皇太后原系藩妃,不宜久居宮中,仍遷回河間國安置,限日出宮門。

一面遣人起送董太皇太后,一面點禁軍圍驃騎大將軍董重府宅,追索印綬。董重府中只有一千兵馬,如何能敵。為保全家人,董重於是在府中自盡身亡。等董重一死,圍府的兵馬自散。

這一切的政爭相對於何進來說,屬於應當之事,何白並沒有多加理會。只是勸說不要將董後遷回河間國,因為路途遙遠,董後又親人盡喪,加上年老體弱,根本走不了那麼遠。而且董後畢竟是漢靈帝的親母,不可待之太薄,不然天下人必然有怨言。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