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進先命已有二十歲的長子何鹹,帶上二妹一弟,一起前來拜見何白,並稱呼何白為堂兄。何鹹等人雖不識何白是誰,但父親有命,都老老實實的上前來拜見。
這一變故弄得何白一時手忙腳亂,不知如何自處。此番自已是臨時與何進拉關係的,不想何進立時就信了,還將自已拉來大將軍府,命子女前來拜見。何白此來什麼也沒有攜帶,更無見面之禮,叫何白尷尬萬分,只得與他們拱手作禮相見。
何白看了看何鹹,面相俊秀,靦腆文靜,不像男兒,倒似女孩。聽說皇子劉辨也是這般的性情。好像何鹹也是早喪之身,也難怪何氏自何進死後,就不得出息了。
再看何氏兩位小妹,都在十六、七歲左右的年紀。個個婷婷玉立,美貌如花。雖然舊衣素衫,也掩不了她們的青春美好來,果真是優良的品種啊。小弟名何厥,才四、五歲的模樣,粉嫩粉嫩的,文靜小帥哥一枚,看來他就是後來的何晏之父了。
何進對何白笑道:“天明莫看子全已然及冠,然而心性還屬小兒一般,任不得大事。而且文不成武不就,日後只恐難以抄持家業,還望天明日後助之。”
何白忙拜道:“大將軍過謙了,子全公子俊秀內斂,必是腹有書華之人。只是大將軍平素愛護過度,又時常不以子全公子為意,子全公子自然難有表現的一日了。日後大將軍若肯放手,想必子全公子定有讓人刮目相看的一日。”
何進大喜,說道:“前侍中董茂安曾與人言,子全乃庸碌小兒,難成大器。今得天明之言,叔父方知董茂安遠不如天明也。”又令何鹹拜謝何白之評。
此時大將軍府官員長史王謙、東曹掾伍孚、劉表等,令史邊讓、主薄陳琳等重要正職官員十數人,以及親近何進的袁紹、劉表、曹操、荀攸、鄭泰、何顒、逢紀、鮑信、王匡等官員二十餘人全都來了。何進立即揮退子女,攜何白一起入大將軍府議政廳,讓何白參加了大將軍府的第一次政事會議來。
眾人見何白尾隨何進到了議政廳,雖卻奇怪,但也不是不能接受。畢竟何白透過昨日的朝論,已經得到了百官的認同。憑何白此時的聲望,加入其中正合其適。何白能被何進召來,或者說何白就此投靠了大將軍何進,也屬於正常之事情。
何進於廳中主位正襟危坐之後,立時渾然一肅,一掃面對何白時的溫和平宜,變得威風凌凌起來。何白見了暗暗讚歎,果然官職的大小會對人的氣勢有著不一般的威嚴來。自已在任太原都尉時,在軍中也是如此的威風。但在此時,卻就混入人群辨別不清了。
何進的左手坐著大將軍直屬官員,右手坐著親近的朝官。何白的官職在朝官之中還屬前列,僅在袁紹、曹操與荀攸之下,但論個人的聲望,何白自度尚不及鄭泰、何顒、逢紀等人,於是讓了數次座位,坐到了鮑信、王匡之前。
有了皇帝將亡的預計訊息之後,何進對出不出徵的主意已定。但是眾人既然被召來了,政事會議還是要開,於是出言說道:“今日早朝,皇帝命吾統大軍西討邊章、韓遂,擇日而行。不知眾位認為此事如何?”
“不可不可,萬萬不可。西羌屢屢作亂,此次已大亂經年,其勢過眾;而且其賊來去無蹤,迅捷難尋,而又悍勇難敵,萬不可輕忽大意。大將軍之位已至尊至貴矣,出兵勝而無重賞,敗而反有大罪,因此不可輕出也。”袁紹首先出言拜道。
接下來眾人也都是同樣的意見,何進聽了不由連連點頭。眾人雖智,可是無一人能想到這是皇帝可能駕崩,而特意想到除去何進之原故。所對不免有失偏頗,何進也不由對何白愈發的感激來。
後經過何進的提點,加上眾人的主意之後,一份拖延時間的奏書便就出爐,就等著明日早朝上奏皇帝了。
何白隨著眾人剛走,就有數騎快馬,風塵赴赴的趕回大將軍府,將一卷書冊獻給何進。何進展卷一看,只見其上寫著六十七代何玄,年十二,元初年因故而失。何進算來,何玄正是其祖之嫡兄也,何白之身份再無所疑者。
何進再令人將何白召來,當何白看到南陽何氏的祖譜時,不由感概萬千,這事還真的就如此巧合,何進的伯祖還真的就在元初年初時失蹤了,剛好可以給自已安插進來。
看來老天待自已不薄啊,雖未給自已一些特異功能,但是卻給了自已一個完美的出身,讓自已在此世,不再是孤家寡人,也是有家之人了。
只是與何進既算一家人了,但又要以怎樣的心思去對待半年後的洛陽大亂?要放棄自已最初之想,轉而相助何進成就大事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