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走了,走的很安詳,陳默命人傳令三輔、幷州、西涼,三州之地停止一切慶祝祭祀,衙署掛上縞素,持續一月以悼念蔡邕。
七日後,蔡邕下葬,陳默站在墳前,翻看著蔡邕留下來那最後一卷漢書,記載的是中平年到現在發生的事情,在蔡邕的漢書中,這一段時間乃至之後很長一段時間,算是一個時段,也是作為漢書的最後一部。
或許老人家已經預料到什麼,只是這個結果,對於這位向大漢盡忠了一生的老人而言,必然不是他願意看到的。
老人家一生在官場上的建樹沒有多高,晚年多半是在書院中著書教學,已經淡出了仕途,哪怕陳默手握朝廷,為一方霸主,但想來這樣的朝廷,並非老人家願意看到的。
他自然不滿,但又無能為力,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來為大漢繼續盡忠,直到生命終止的那一刻。
當初王允說蔡邕寫漢書會誹謗朝廷,但在陳默看來,蔡邕的漢書寫的很公正,包括後來董卓一生功過,陳默功過,並無偏頗或夾帶太多私人感情在其中。
葬禮結束後,陳默回來,蔡琰紅著眼睛,但還是如往常一般服侍陳默寬衣。
“夫人多歇息歇息。”陳默伸手阻住蔡琰,搖了搖頭,沒有過多的言語,這個時候,任何安慰都會顯得很蒼白。
人既然要死,為何要生?這個兒時的問題,陳默似乎有了答案。
蔡琰沒有拒絕,卻也沒有接受,繼續做自己的事情,雲思想要上前幫忙,被陳默阻住:“讓人看著夫人便是,這個時候,做些事情,或許能分散一些痛苦。”
雲思乖巧的點點頭,跟娟兒、貂蟬一起,陪在蔡琰身邊,陳默帶著那最後一卷竹簡回到房間,默默地品讀著岳父最後半部著作,腦海中卻不由得想起最後的對話。
問心無愧麼?
陳默默默地回顧著自己這半生,怕是夠不上這四個字,甚為一方霸主,要說有多光明磊落,那是不可能的,自己每次計策中,有多少人無辜受到牽連,恐怕連陳默自己都不知道,但他知道,很多人的悲慘是自己造成的,這些人有的自己認識,有的可能只是一個政令的交集。
往小裡說,自己不能時常在母親面前盡孝,也無法給妻子陪伴,作為兒子和丈夫乃至父親,同樣並不盡責。
當初自己是為何要走這條路?
陳默突然發現,自己已經忘了最初的初衷,只是覺得袁紹他們不夠好,自己能做到更好?還是自己確實不願命運為他人掌控?亦或是兼而有之?
忘了!
他只知道,這是一條不歸路,自己現在放棄,將又會有無數民生因此而受到波及,他不能回頭,甚至不能停更不能放棄,他身上已經在不知不覺中,積累了許多人的期許。
就算最後成功了,那份成功是自己想要的麼?
陳默不知道,也沒人能給他答案。
蔡琰的情緒漸漸平靜下來,陳默這些天,多半時間都在家中,或陪母親,或是陪伴妻子,會做些事情逗她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