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103. 政權的合法性 (2 / 3)

項羽和懷王的第一次正面衝突,是殺宋義、奪兵權,籍此取得鉅鹿之戰大勝,讓楚懷王不得不承認他的軍功統帥地位。

鉅鹿之戰後、滅秦前,項羽立殺叔仇人章邯為雍王。項羽透過這一舉動告知各路諸侯:他宣佈懷王之約作廢!諸位皆可封王!至此,項羽自立軍功領袖身份,稱霸天下之心,已經昭然若揭。

而鴻門宴,是項羽與懷王的最後博弈。此時的劉邦,既是懷王手中最後一張牌,也是懷王之約的關鍵人物。劉邦此時的選擇,對於楚軍的局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是繼續支援懷王,以謀取關中王的地位,還是徹底放棄這一念想,投靠項羽以獲得最大的好處?最終,劉邦選擇了後者。

在鴻門宴一開始,劉邦對項羽稱臣,表示退出關中拱手相讓時,對於項羽而言,鴻門宴已經結束了。因為他的目的已經達到,劉邦拋棄了懷王選擇了自己,懷王徹底輸了。

鴻門宴最大的贏家,毫無疑問是項羽。他不費一兵一卒收取了關中,並且徹底擊敗了懷王,成為真正的天下共主。

其次是劉邦,劉邦以退為進,保住了自己的政治地位。項羽將劉邦分封到巴蜀,為漢中王。才有了劉邦積蓄力量,“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重返三秦的機會。

唯一的輸家,則是那個不在局中的楚懷王。雖然之後懷王又被尊為義帝,但是他的政治生命,在鴻門宴時便已經終結了。

范增是比項羽看的更遠。劉邦入關中,接受秦王子嬰投降,與百姓“約法三章”,不住皇宮,不開府庫,不擾百姓,收編秦軍。這讓范增看出他的野心,將來必成大患——劉邦是威脅,來了鴻門宴,可趁機殺之。

項羽顧忌殺劉邦會給懷王藉口,招致諸侯們的敵意。且劉邦已表示合作意願,當然不該殺。在此時的項羽看來,范增這位“亞父”,恰是他想擺脫的人。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當項莊受范增指使,在鴻門宴上舞劍,意圖刺殺劉邦時,項羽對指手畫腳的亞父,恐怕已有不滿——項莊是他的親信啊,竟然被范增這個外姓人安排了!

所以項伯加入舞劍,遮擋項莊行刺時,他並未阻攔。甚至在樊噲提刀參與後,項羽做起了默然的觀眾。

而劉邦尿遁後,范增痛心疾首,怒罵項羽“豎子”,必然激起項羽的極度反感:尊為“亞父”,只因你范增是叔父項梁謀士,並非我項羽之謀士。給叔父出餿主意捧出個楚懷王,成了尾大不掉的麻煩!又如此這般擺老資格,倚老賣老!

自大孤傲的項羽,恨鐵不成鋼的范增,隔閡越來越大。陳平略施小計,造謠范增與劉邦私通。項羽的猜忌冷落,逼得七十多歲的范增心灰意冷,死在辭官歸鄉的路上。

比項羽看得遠的范增,肯定沒看到西楚霸王“不肯過江東”的結局。項羽不留“士為知己者死”的范增,哪會留韓信、陳平?貴族出身的項羽,壓根看不起平民出身的這些人。

良禽擇木而棲。劉邦說自己“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安撫百姓,不如蕭何;攻城略地,不如韓信;陰謀詭計,不如陳平;衝鋒陷陣,不如樊噲;城門果決,不如周勃”,可這些人為什麼追隨他?惟有膽有識,通權達變,知人善任而已。

“婦人之仁”,並不是項羽失敗的根源;“知人善任”,也不是劉邦開創大漢王朝的唯一條件。

政權合法性來自三個方面:意識形態合法性、程式合法性和績效合法性。

而項羽恰恰違反了這三條。項羽為什麼能成為西楚霸王?因為他卓越的軍事才能,在危難時刻打敗秦軍主力,取得領袖地位。

面對如何建立一套新秩序這個問題,項羽卻無所適從。他沒有采取秦始皇的郡縣制,回到了周朝的分封制。

尊楚懷王為義帝——等於周天子。自封西楚霸王,全權代理義帝,分封十八路諸侯。這種回到戰國爭霸的地獄模式,為諸侯火拼埋下伏筆。

在決策用人上,他任人唯親,懷“婦人之仁”,心中沒有王者天下的氣度,導致韓信陳平等優秀人才出走。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