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周亞夫賞賜玉席後,王娡就急匆匆去廷尉府提了汲黯,趕赴洛陽。
臨行前,王娡對劉小豬千叮萬囑。
“徹兒,哀家真不放心留你獨自在京城……”王娡憂心忡忡,“南越戰事未了,臘月又至……改正朔、易服色,以正月為歲首,當昭示天下,普天同慶。首年改正朔,必隆重慶典。朝中諸臣,哀家已安排妥當。遇事多與丞相竇嬰,太尉田蚡商議。御史大夫郅都去河南郡,至今無有訊息……”王娡重重嘆息,“事有蹊蹺,哀家必要親往查實!”
“南越戰事,山長水遠,資訊難以及時傳達,只能放手,讓將士去搏。若想取之,必先予之。傳旨各部,以軍功封侯,封邑食祿加倍!”王娡盯著兒子,“若有捷報傳回,即刻封官加爵,萬不可學西楚霸王,婦人之仁!”
“婦人之仁”出自韓信對項羽評價:項王見人,恭敬慈愛,言語嘔嘔,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飲。至使人有功,當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謂婦人之仁也。
韓信說:項王待人,恭敬又有愛人之心,說話溫和。見手下將士病了,他會掉眼淚,把自己吃的、喝的分給病人。可是將士立了功,應當封爵位的,他不捨得封……不捨得……不捨得……
懂了啵?就是說項羽這個人,只能給予部下像婦女那種好處:很溫柔,為你哭泣,照顧你吃喝……但部下真正希望的是:獲得封賞,封官賜爵……但是項羽卻不封!印信在手裡都盤包漿了,稜角都磨沒了,還是捨不得給下屬。
誰不是為了那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坦率的說,大家聚在一起都是為了榮華富貴,而項羽似乎違反了這個共識。
老子冒著全家死光光的風險,跟著你造反,難道是為了大拇指一讚:閣下乃真英雄也!然後歸隱山林?別怪兄弟們不客氣了,拜拜咯!
項羽這個人只能給予下屬“像婦女一般的好處”,而不是作為豪傑統帥該給屬下的那種封官賜爵的好處。所以項羽的“婦人之仁”,留不住人才。
後人以為,項羽懷“婦人之仁”,是鴻門宴,未按范增設計,殺死劉邦,以致最終垓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鴻門宴是一場局,關乎秦末政治走向的一場局,局中人是項羽和劉邦,也是范增和樊噲,但是在他們背後,項羽真正對壘的對手卻不在此局中。
“楚雖三戶,反秦必楚”。項梁、項羽叔侄為楚國貴族。為鞏固其地位與合法性,掌握實權後的項梁,採用了范增的計策,擁立流落民間的楚懷王之孫熊心為懷王。
本身懷王並不具有實權,只是個吉祥物,作為一種象徵,對六國貴族和六國遺民起到號召性作用。然而項梁被章邯殺死,使得局勢出現了重大轉變。
楚懷王此時表現出了一個出色政治家的政治嗅覺和手腕,果斷從盱臺到彭城,派手下宋義,接管了項羽、呂臣的軍隊。此舉徹底掌控了軍權,進而使自己真正成為反秦聯盟的最高領袖,得到大大小小各路反秦勢力的投靠。
自懷王掌握實權以來,楚軍便在實際上被分成了兩大陣營,一個是懷王陣營、一個是項氏陣營,而在二者的背後更是存在政治理念的衝突。
懷王作為舊貴族的代表,代表的戰國時期舊有的七國格局;項羽雖然也是舊貴族,但更是新興軍功階層的代表,為了獲取政治地位,必然希求打破舊有格局,建立新的天下秩序。
二者的衝突直接表現在懷王之約中。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為王。
秦末之勢,六國紛紛復立,然而對於滅秦之後的天下局勢,卻沒有一個統一的規劃。懷王之約在實際上確認了七國秩序:即關東仍保留舊有秩序,由六國後裔繼續稱王。唯有關中秦王室不可再留,由先入關者為關中王。
懷王及親信,因項羽襄陽屠城過於殘忍,派項羽去鉅鹿迎敵牽制秦軍,使得劉邦乘機先入關中。其實二者已經達成了政治交易:劉邦歸順懷王陣營,懷王則給予劉邦唯一一個因功封王的機會。
這也就意味著,被楚懷王封為上將軍的項羽,只能屈就楚國為臣,幾乎完全失去了封王的可能。這讓項羽對懷王深懷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