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如高皇帝,將“分封”與“統一”相容,古早版“一國兩制”——郡國並行制,應運而生了!
論功行賞,除了異姓諸侯王的封國,功侯的封地,老劉頭數數剩下的漢郡,算下來,漢中央只有可憐的十分之一的土地。
高皇帝要拿這些土地封群臣,給孩兒們封國,還得有祭祀用地,顯然是捉襟見肘。
辛辛苦苦打江山,未給兒孫留遺產?呂后不樂意了:異姓諸侯王都功高震主啊!怎麼看,個頂個都是一百斤的人、九十九斤的反骨!老頭子若不及早下手解決,哪個接班的漢皇帝,寶座都會被這幫猛人掀翻!
劉邦“懲戒亡秦孤立之敗”,一面著手剪除異姓諸侯王,一面開始大封同姓子弟為王,以鞏固漢王朝的中央集權統治。
先是燕王臧荼。派手下將軍溫疥,和丞相昭涉掉尾,去隨漢王劉邦打仗。這二人反過來,告燕王臧荼謀反!有點那個、那個什麼味吧?
劉邦率兵親征,活捉燕王,臧荼被族誅。劉邦立馬封發小盧綰為燕王。這燕王盧綰最後也反了,逃遁匈奴客死異鄉。
高皇帝削奪韓信封國貶為淮陰侯,即分其地為兩國:以淮東五十三縣,立從兄劉賈為荊王;以薛郡、東海、彭城三十六縣,立弟劉交為楚王;又以兄劉喜守雲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為代王;以膠東、膠西、臨淄、濟北、博陽、城陽郡七十三縣,立長子劉肥為齊王。
從因功而封,到因親而封;從共天下,到家天下。隨後……異姓諸侯王,盡皆被誅!
劉邦親征,一則讓天下人知道“禮樂征伐自天子出”。作為大漢天子,他必須要強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封建頂級規則,努力維護天子權威、立國之本。
二則,功侯們再立功,漢天子實在無地可封了!除異姓諸侯王,不就是留著地盤,封給自家劉姓子孫嗎?除個異姓王再封個異姓王,費勁吧啦做無用功?
還有,異姓諸侯王都是狠人,除了劉邦的武力值和威懾力能壓服,別的劉姓子孫,哪個掂出來能遛兩圈?
英布造反,劉邦臥病在床,想讓太子劉盈率兵平叛。呂后哭訴英布勇不可擋,太子文弱難駕馭諸將。劉邦強撐病體御駕親征,到底在這次戰役中,被流箭所傷,幾個月後不治……
劉邦在親擊英布反叛後,歸途路過故鄉沛縣,與父老子弟宴飲時高歌一曲: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徹兒,世人都道《大風歌》氣勢磅礴,誰知高皇帝那時心中焦慮悲壯?”
最後一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都無從回答。
英雄悲暮,七個兒子幼弱。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江山的猛士,即這劉氏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
正因如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
為了守住劉姓天下,在去世前劉邦殺白馬為盟,與功侯群臣約定:除了皇家宗室,以後不許再立異姓諸侯王。訂下誓約:“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這個白馬之盟,在諸呂作亂時,是功侯誅呂所舉的義旗。
還有王娡沒有說出口的例子:高皇帝劉邦親征匈奴,追擊草原霸主冒頓單于。由於跑得太快,和大部隊脫節,被圍白登山數日,糧草斷絕。脫險的細節,一直遮遮掩掩,不可言說。
“白登之圍”後,漢廷開始向匈奴和親,送女人、送財貨,屈辱偷安,只為國貧民弱的大漢能發展強大起來……
還有後世明堡宗,人稱“瓦剌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