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后,發兵百越,孩兒想御駕親征……”
聽到兒子劉小豬的話,王娡吃驚地瞪大眼睛:“御駕親征?!徹兒為何有此想法?那百越瘴癧肆虐,蛇蟲橫行,防不勝防,不可前往!”
劉小豬認真地說,“孔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段話,出自《論語·季氏》。
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爭霸天下是當時的社會背景。春秋無義戰,五霸鬧春秋。爭霸者,無視周天子的存在,而各自圖霸,窮兵黷武,民不聊生。
結合這一歷史背景,就能深刻領會“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深刻價值意旨。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論說,體現著“天下有道”的價值旨歸。意思是國家政治清明,製作禮樂和發動戰爭,都由天子決定。
施行王道政治,行禮樂則所過者化,天下樂往;施征伐則救民於水火之中,天下歸心。治國者施行王道,必然天下歸往,而成為天子。天下、王道、天子的統一,便是“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王道內涵所在。
“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的變禮樂、專攻伐,全是爭霸行為,邦國之間相互傾軋,爭亂不止,而非是王道行為,故言“天下無道”。
“徹兒有這般治國平天下情懷,哀家甚慰。董仲舒讖緯之說,出兵百越,是義戰,亦是弔民伐罪。”王娡笑道,“只是為帝王者,不可將身置於危險之地。”
王娡講起孝文皇帝的一段往事。
文帝有一次去霸陵考察他在建的陵寢。考察結束,一向溫和的文帝,突然點燃內心的狂野,想玩一把生死時速、極限漂移、激情與速度——他打算從霸陵高處,沿陡坡駕車飛馳而下!
天子六駕,文帝專車是六匹駿馬拉的。駿馬可是韁繩和鞭子控制的,這麼玩,刺激和危險係數不啻於後世的翼裝飛行!
袁盎看出文帝的衝動,急忙上前拉住韁繩。文帝問道:“怎麼,難道愛卿怕了嗎?”
袁盎答道:“我聽說千金之子,不會坐在屋簷下,百金之子,不會倚在樓臺的欄杆上,就是害怕發生危險;聖明的君主,不應該在危機中心存僥倖。今陛下駕著快車,飛馳奔下峻山,如果馬驚車敗,陛下縱然不愛惜自己,但又怎麼對得起高祖和太后呢?”
劉小豬專注地聽母后講皇祖父的故事,也笑起來。孝文皇帝駕崩時,他還沒出生,但非常喜歡聽皇祖父的故事,也以這個眾人交口稱讚的皇祖父為榜樣。
“母后,父皇曾言,孩兒最像太祖高皇帝。高皇帝御兵有術,逢叛亂必是親征。孩兒是想效仿高皇帝。”
我滴個傻孩子呀!你雖長得像高皇帝,能和武力值滿分的開國皇帝比嗎?那個“赤帝子斬白帝子”的泗水亭長,可是滅暴秦、誅強楚的傳奇,馬背縱橫七年得天下,連後世的教員都盛讚的“第一猛”草根皇帝!
“徹兒,高皇帝親征,也是萬不得已啊!”王娡娓娓道來。
楚漢爭霸,漢王劉邦為打敗項羽,與天下諸侯約定,打敗項羽後,分封大家,人人都有一畝三分地。
不是劉邦團隊打敗的項羽,是四個團隊為主打敗的。
分別是:佔據秦地的漢王劉邦集團,佔據中原的梁王彭越集團,佔據齊地勢壓燕趙的齊王韓信集團,項羽舊將九江王英布集團。另有韓王信,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女婿張敖。
幾個集團通力合作,最終擊敗了西楚霸王項羽。他們與其說是劉邦的臣子,不如說劉邦的盟友,或者合夥人。
秦漢時代還不是一個大一統成為主流觀念的時代,分封制時代的很多觀念還根深蒂固。分封制,血統論,世襲制和世卿世祿制的心理影響還有很大的市場。
秦始皇首推郡縣制,卻十五年而亡,讓大家不看好大統一。盟友們也在勝後盤踞一方,數功待封。
從內心來說,劉邦不願搞分封,做所謂的天下共主——周天子那樣的吉祥物,對諸侯王毫無控制力。
張良提醒劉邦:再不給這些“造反”上頭的合夥人封點東西,怕是要造你的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