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之亂變成了吳國叛亂,各諸侯國都在酎金獻祭時,被劉啟削藩。梁國一分為五,推恩令基本上啟動。少了一場大型戰爭消耗,目前大漢國力財力戰力,都可以和匈奴一戰了!拉攏有才之人為將,開疆擴土,指日可待!”
“匈奴頻繁寇邊,而且有中行說這個大漢奸在背後出謀劃策,越來越難對付。”王娡思索著說,“攘外還是安內?攘外,命各諸侯國出兵,也是削弱他們的實力……有時候,戰爭是凝聚向心力。美帝就善於玩這手,國內矛盾不可調和時,就對外挑起戰爭。”
“文帝對匈奴問題的認識很清晰。一是漢地對草原大漠不熟悉,不瞭解匈奴的生活方式和戰爭方式,無法建立適應匈奴環境的軍事力量,無法完善打擊匈奴的軍事決策。二是漢地缺乏足夠的戰馬、騎兵,不能建立適應匈奴環境的軍事力量,完成打擊匈奴的軍事任務。”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文景二帝採取的措施是推行馬復令。透過鼓勵民間養馬,建立強大的畜牧業,積累物質基礎。”說著,王娡不由唏噓,“這其中不少策略,是賈誼和晁錯向皇帝提出的建議。可惜,這二人都早逝了!”
還是代國藩王時,匈奴右賢王入侵,曾經打穿過文帝當年的窮代國。文帝為皇,封三皇子劉參為太原王,繼承自己當年的窮代國。後來又徙封劉參為代王,把貧富兩個代國合併。劉參的代國坐擁84縣,天下第一。
文帝給了代國各種便利,採用晁錯的興建邊疆建設兵團據點,在代國邊境以千戶為一個據點,朝廷提供農具糧食和兵器,其實就是新設縣城。就是要代國對付匈奴,步步為營把漢文明推出河北,走向草原。
雖然不像華北平原和淮北平原為膏腴之地,但代國土地屬於黃土高原,高梁和小米的產量並不低。與頻仍的黃淮水患相比,代國的太原盆地,可以稱為天府之國。
代國養殖業更為發達,像軍用馬匹、農用耕牛、驢子和騾子都較多。採用晁錯的建議,在代國興建馬場。代國馬場為文景朝提供了數十萬匹的戰馬。
還是採用晁錯的建議,收買周邊小部族,以夷制夷。胡漢雜化的代國,民風開放。生育率較之全漢國更高。人口的增長,伴隨著國力也強化,代地兵以驍勇善戰著稱。
“晁錯的《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募民實塞疏》,本宮都讓徹兒背誦,寫出自己的見解。經營多年,現在該親眼去看看代國實施得怎麼樣了!”
王娡說著,又想起竇嬰和周亞夫:“本宮讓魏其侯和條侯來訪姚翁,結果如何?”
“老夫只給他們一句話:忠於幼主,成就霸業,功名千秋!”
王娡點頭:“徹兒確實需要這二人的攘助!也希望此二人有善終!”
命人喚來劉小豬和衛綰,王娡言說要去代國遊覽。
“皇后娘娘三思!”衛綰鞠躬道,“此去代國,路程近一月,正是粟谷收穫之季,也是往年匈奴南犯掠奪之時,戰事頻頻。太子與娘娘不可以身犯險啊!”
“賊寇!”劉小豬氣憤說道,“孤正要會一會那匈奴賊人!殺他個人仰馬翻!為太子尚且苟且,邊民何以為生!”說著握緊手中之劍,面色凝重,“母后,我們去代國吧!”
王娡看看衛綰,笑著對兒子說:“徹兒不可魯莽!”她轉臉吩咐姚翁,“請門下幾位劍術高明俠士暗中保護。我帶徹兒、晴兒易容改妝為馬匹商人。”
王娡知道,景帝劉啟必定派有人暗中跟隨保護。但需做好自保準備,再加一路武士也是必要的。
“皇后娘娘,是否知會代王劉登?”衛綰見王娡主意已定,不再勸阻。
“先不必。需要時再告知。”王娡搖手。
劉登是王娡入宮第二年,原代王劉參薨後登基。作為劉啟的侄子,回京朝請時見過兩次。
代國作為與匈奴一線對抗的強兵大國,文景二帝對其都給予了強有力的扶持。
於是,這樣一個車隊出發了。